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2018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章篆刻艺术史刘恒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
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
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
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
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
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
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
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
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
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
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
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
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
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印章艺术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
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
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一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其称为“古玺”。
B.战国以后的印章在形式上采用白文、朱文及朱白相间的手法。
C.米芾、赵孟頫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侧重表达情趣志向的。
D.王冕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为文人艺术家独立完成印章开了先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时代为顺序,对印章的发展进行分析,表现出印章各时代的演进。
B.第一段在论述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时以概括性语言进行了分析C.第二段分析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印章特点,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
D.第三、四、五段分析唐、宋、元明清代印章,均表现出其创新这一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印章的材质经历了从陶制到铜制,再到其他材质的过程。
B.印章不仅具有权力和质证取信的作用,还具有艺术审美特质。
C.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印章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D.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后,篆刻艺术孕育出不同流派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猴精侯发山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
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
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
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妮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没等侯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
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嗫嚅道,侯乡长,村里不有路吗?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
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很有信心。
老周看着侯乡长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修法儿?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啊,怎么修路?小吴也紧接着说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
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
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傻,看到耕地被圈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
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
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
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
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因为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了。
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
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姓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
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把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敢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很是精心。
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
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
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来了。
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侯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老周在与侯乡长谈自己村子资金紧张时两次引到了谚语,这说明老周这个村长为人幽默,文化水平不低。
B.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细节描写中也能看出,其实侯乡长修路的决定是老周告诉给村民的。
C.文章标题“猴精”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的是村民的精明,实际上指更精明的是侯乡长,标题耐人寻味。
D.为村民办实事的领导值得点赞,但有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村民自己走上致富路的领导更值得点赞。
5.候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
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
(5分)6.文章结尾写老周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
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
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
我们别无选择。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
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
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
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
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材料二(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材料三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
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
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