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的差异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印度
雅利安人的文化较之前有了发展,随之出现的是种 姓制度。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 替了信奉自然神灵的吠陀信仰。之后便是列国时期,因 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佛陀时期。人们的精神 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和宗教流派,影响最为 久远的就是佛教和耆那脚。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印度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印度
印度国代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流域,同 属农业文明。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 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 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 化”。哈拉巴文化在时间上大致与古埃及 文化一致,由不明原因消失。取代哈拉巴 文化的是由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古 典印度文化。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印度
用王树英的评价 ,在印度宗教几乎就是一切, “教 义与训诫成了一种强化形态的宗教道德,约束我们思想 行为的准则和规 范,所以宗教是一种道德;宗教力图以神 的观念解释世界,解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 关系,宗教又是一种宗教哲学;宗教的礼仪繁多,不同宗 教在不同阶段其礼仪也有所区别 ,不尽相同但都对人们 的日常生活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繁多的规定,宗教又是 一种礼仪;宗教为政治起鼓吹作用 ,政治为宗教起推动和 支持作用,宗教又是一种政治团体。
研究中印文化差异的具体方面
一、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 二、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 三、中印文化的宽容性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中国
中国的古代文明,一般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 文明。距今7000年前,中国出现了原始观念文化,主要 表现为原始宗教崇拜和图腾崇拜。西周时期建立了宗教 制度,制理作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隋唐时 期,中国文化进入了鼎盛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完整建 构、市民文化勃兴、教育和科技成绩斐然。明清时期,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中国文 化进入沉睡期。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印度
依照达德威的说法,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 收能力 ”,这“无限的吸收能力 ”正是印度文化无限 的包容力。尼赫鲁对此无比自豪,他说:“使印度维持着 生命力,使她经历这样久远的年代的,不是什么秘密的教 义,或者密传的知识;而是一种仁慈的人道主义和她多 样性的宽宏大度的文化。”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印度
印度宗教信徒的最高目的就是舍离此世,追求 “精 神解脱 ”,达到 “梵我同一 ”。这种重精神轻物质以 及对于来世的追求使印度人忽视了现世的责任 ,也影响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 简言之就是允许世界上各民族都能 展现其文化特色,其本质在于承认,尊重并且欣赏文化 的多元性。世界文化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一直使文化有 可能超越边界和国界。世界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加速文 化一体化进程, 文化的许多领域, 如科学、哲学、道德、 文学和艺术教育等都不仅包括阶级的内容,而且包含全 人类的共同和包容的原则。这些原则促成各国人民的相 互接受,相互包容,同时丰富全人类的文明, 世界各民族 的文化都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的不可重复性。
演讲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方 面自成体系,各具特色。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 明体系,又同为东方国家,处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具有 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国的文化却不尽相同。美籍华裔 学者许烺光指出:“印度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家庭结构、 政治发展、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或者种姓制度去观察, 它同东方的差别和同西方一样大。”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印度
印度文化中的“宽容 ”,意味着能容忍别人的观点, 甚至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宽容 ”取决于对他人的 了解,只要了解了对方的生活和思想,就可以产生对对 方行为的理解、同情和尊重;“宽容 ”是一种心理状态, 只要具备这种宽容心理就可以消除一切思想障碍。印度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表明:对于印度来说,“宽容是 最重要的。它是文明的印记 ,是对抗非正义和寻衅者的 壁垒。它打开了在有分歧的人们中间合作的可能。可以 预测在社会中有许多差别存在,但宽容阻止了混乱和冲 突的发生 ,它提供了一个和谐、幸福的环境。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中国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中国著名东方学 专家季羡林指出,中印两国宗教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梁 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指出:“文化都是以宗教 开端,中国亦无例外。但是在周孔教化之后,中国文化 的中心便转移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而祭天祀祖只构 成周孔教化的条件之一而已。”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印度
宽容和包容在印度社会显得出非常重要。《宽容的 文化 》一书中写道: “从文字无法企及的时代开始 ,印 度就接受了外族人民。它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 ,激起 各种各样人丰富的想象,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 人、征服者不断涌入这个国家 ,他们带来了新的种族、 文化、习俗、宗教和语言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 ,都 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它们与印度文化融为一体 ,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同时,有着不同的传统和生活 态度的不同种族人的存在,使印度社会状况更加复杂。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个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尚伦理 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的 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他建立在农耕的基础上,以宗法家族为社会结构支撑。 这种文化模式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沉淀,表现为注重人 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中国
中国文化有具有单一性和 凝聚性的特点,在对待外来的、 异质的文化上 ,更倾向于“同 化 ”而不是 “并存 ”的态度。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遭受过多 次外来的文化冲击 ,但这些异 质的文化最后大都被同化了。 在对待不同的思想流派、组织 以及地方文化上 ,中国文化也 趋于 “同一化 ”。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中国
儒家道家都是非宗教性的、强调入世的。中国佛教 以禅宗影响为巨,它提倡的“顿悟成佛”以及修养可以 不出家,不打坐也肯定了人的现世。中国人不把幸福放 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快乐他们 不喜欢那些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折磨。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印度
在“人以宗教化群,物以宗教定性” 的印度社会中,宗教色彩极其浓厚,印 度文化就是所谓的“宗教的文化”。姊 崎正治在《印度宗教史》中指出:“所 以最重教权的印度人,在宗教方面反而 有无穷之变化。他们一方面有最极端之 禁欲苦行,一方面又有肉欲之放纵。最 尊重师生的他们又有奖励唯我独尊的思 想。”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印度
这种宽容和包容,使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印度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袄教、犹太 教,在印度的土地上相互尊重 ,相互丰富,愉快地共存。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是印度教,其中既有主张神 创一切的,又有主张无神论的;既有主张一神论的,又有主 张多神论的;既有粗俗的偶像崇拜 ,以满足一般人的宗 教情绪 ,又有精致的哲学形态 ,以满足知识分子的深奥 思维。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中国
中国有50多个民族 ,但汉 族占90%以上 ,汉语和汉字通 用于全国。就是在汉民族和少 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 也比印度小得多。中国人倾向 于认为对立、分裂和分离是一 种反常,只有调和、统一和凝 聚才是正常的。
中印文化的宽容性—印度
印度民族具有一种倾向,他们承认和理解现实世界中 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尼赫鲁在 《印 度的发现 》中指出: “从文明的黎明期起 ,印度的心中 就有一种一致性的梦想。这不是当作外力强加进来要使 外表甚至于信仰都变标准化的一致性 ,而是更深远的东 西。在它的范围里 ,对于信仰和习俗都采取了最宽容的 态度 ,而且各式各样的信仰和习俗都受到承认和鼓励。” 印度文化非常活跃 ,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外来文 化 ,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因 此 , 自古以来它就有一种极大的宽容精神和包容精神。
演讲完毕,谢谢!
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精神化和 宗教化,主张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统一,宗教文化在印 度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虽然都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 文化体系,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中国文化是以 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而印度文化是以信仰为本位 的宗教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