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4)前言 (5)一、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 (6)(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6)(二)行为规范的差异 (6)(三)价值取向差异 (7)(四)语用迁移所造成的影响 (7)二、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 (8)(一)称谓用语 (8)(二)礼貌用语 (8)(三)招呼用语 (9)(四)邀约用语 (9)(五)比喻用语 (9)三、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方法 (10)(一)社会层面 (10)(二)教育教学方面 (10)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1)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1)3、更新教学观念 (12)(三)交际双方 (12)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来,跨文化交际的次数在不断的上升当中,而文化差异现象则是造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篇文章针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以及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一些方式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文化已经在逐步的靠拢当中,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多元化且互相渗补的局面。
在以往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让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从而在东西方民众之间很难形成一个和谐且便捷的交流平台。
其中,语言问题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东西双方的更深层次沟通,如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对语言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让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加的顺畅和便捷。
我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大国,其中无论是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是文化和教育方面都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流愈发的频繁且密切,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国人整体的英语水平,教育部门在外聘请了相当多数量的外语教师来对学生施以辅导,从而让学生英语的发音更加的标准。
但是,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流畅且良好的交流并非只是单单靠发音、用词以及造句就能够实现,东西方由于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非常容易让双方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出现误解的现象。
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将此项问题有效的进行解决,最为重要的就是从英语和汉语的主要特点入手,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寻找出来,从而结合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因素来将语用失败的最终原因加以总结。
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王晓丹一、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一)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从而会让他们的认知观念以及思维模式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这也就直接的导致了他们的交际方式、语言结构、翻译习惯以及交流状态的不同。
其中,东方人思维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喜欢凭直觉去判断,思维较整体和圆式;而西方人思维模式的特点即为:善于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偏线性。
通过拜读中国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普遍喜欢“绕弯子”,文笔风格通常较为圆滑,喜欢使用衬托、呼应以及引出等方式来将信息婉转的表达出来。
尤其是在书信当中,通常都会将请求、建议以及自身的想法留到文章最后,甚至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提;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在交流中表现的较为直接,在文章中也喜欢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去书写。
(二)行为规范的差异行为规范通俗一些解释就是能够做的事情和不能够做的事情。
在通常情况下,行为规范是需要被国家、社会和人民所共同接受的,同时还要求执行者能够具有足够的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方可得以实现。
而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交际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就会造成双方出现矛盾、误解以及更加严重的结果发生。
举例说明,中国人在交流中经常会问及对方的月收入以及年龄,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交流方式,而在西方国家中,问及他人的月薪和女性的年龄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表现,甚至会引起对方的愤怒。
由此可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准确的识别以及运用行为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双方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行为有哪些在对方国家中是被忌讳的,并且要尽可能的去做到入乡随俗,最好的办法是多了解一些交际国家的文化背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话题尽量不去触碰。
(三)价值取向差异价值观对于各国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行为规范、思维走向、为人处事以及道德标准等任何方面都会被价值观所影响。
而价值观的生成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人们在社会中生存时,就会在文化背景的熏染中将自身独立的价值观念建立起来,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一系列行为。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的价值体系在同种文化背景中都是正常之举。
在西方国家中,价值观是需要在保证个人价值的前提之下生成的;而东方国家则需要先保证集体价值。
在中国,谦让和礼貌是美德的体现,人人都讲责任感,需要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时,中国人对生活的最高追求是安逸,不爱好争强好胜,不提倡搞个人崇拜。
而在西方国家中则不然,他们将追求安逸看成不思进取,缺少奋斗精神,并且每个人都喜欢独立和个性,喜欢突出自我,将个人的权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还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其中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家庭住址、过去经历以及个人信仰等等。
由此可见,不同的价值取向让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重重。
(四)语用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无论是任何国家中的人都是存在着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也让人们对事物、现象以及行为的解释各不相同。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也会有这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通俗一些解释,在不同的文化当中自然就会存在着不同的语言规则,如果执意将本国的语言规则强加于另一个国家中,那么就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更深层次的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语言差异缺少应有的敏感性,在交际的过程当中不经意的就会进行语用迁移。
举例说明,中国的羊绒制品一直都有着非常不错的销量,在整个亚洲地区一直都保持着名列前茅的销售业绩,并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口碑也都非常高。
中国北方地区某个羊绒厂曾面向东方国家出口了一款高档羊绒被,其注册商标被翻译成英文Goats。
但这款羊绒被的销量就出奇的差,经调查竟是由于在英文中goat这个单词除了有山羊的意思之外,还有色鬼的意思。
这样就会让那些良家妇女和未出阁的少女心存芥蒂,即使羊绒被的质量再优秀也不会考虑将其收入囊中。
二、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一)称谓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非常注重在日常交流中的礼貌用语,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早在古时就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深印下了礼貌二字。
在同长辈和领导进行交谈的过程当中,按照辈份和官衔进行称呼都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礼仪。
而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比较重视天赋和人权,因此在交流中也显得十分的独立和平等。
在西方国家中,晚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在面对领导时也可以直接称呼其名号,并且不会让对方产生不愉快的感受。
例如,在中国,儿童如果称呼年纪稍长一些的女士为“阿姨”或“奶奶”则代表着对其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国家中如果这么称呼一位女士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
为此,在西方国家中如果想对一些年纪稍长的女士表示尊重,则可以在其姓氏之前加上Mr.、Mrs或者是Miss等。
再例如,中国的称谓用语中经常会出现“王老师、李厂长、张经理、赵工程师”等,这些专业或职位用词同姓氏连接在一起是极其常见的。
但是在西方国家中却很少出现类似的称谓用语,仅仅是一些及特殊位置中的人才会采取这种称呼语,如Bishop Gray、Captain Simmons等。
此外,在中国经常会亲切的称呼邻居和亲属为“嫂子、大娘、三姐、婶子”等,而在英语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称呼,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即可。
(二)礼貌用语如今,英语的普及程度已经越来越广,即使是门外汉也知道在英语中表示感谢的词语是“Thank you”。
但是孰不知这句谢谢不仅仅是在表达感激时才应该说的,举例说明:在一次聚会中,如果男士这样称赞某位女士:“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而女士又这样回答:“No, 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这就会让此次对话变得尴尬无比,男士会认为女士觉得自己的审美能力不足,根本无法分别什么是漂亮的裙子,什么是普通的裙子。
而如果女士直接简单的回复男士一句“Thank you”,则会让男士觉得十分受用。
再例如,英语中的“Excuse me”一词,它被很多人理解为是“对不起”,可以和“sorry”一词互换使用,但是在实际中却常在与打扰和打断别人时使用。
(三)招呼用语打招呼是人们在见面时必须使用的礼貌用语,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中,招呼用语的使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在见到熟人时通常会说:“吃了没?”、“您上哪儿去啊?”等等,如果将这些招呼用语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会让外国人觉得非常蹊跷,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曾有调研机构在美国做了一项测试,针对一些类似“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Go shopping?”“Going to work?”等一系列用于打招呼的问句在实际交流的过程当中是很难得到对方的响应的,因此,在同西方国家中的人在进行交流时,这些询问类型的招呼用语是根本起不到问候作用的。
(四)邀约用语请别人吃饭本来是一件非常开心且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则也会非常容易出现乌龙事件。
首先,针对一些非常正式的宴请,需要提前向对方赠送邀请函这一点东西方国家是一致的。
但是针对一些较为随意的便饭邀请,则会出现很大不同。
在中国,留客人在家吃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在美国即使是请朋友吃顿便饭也是需要进行口头邀请的,举例说明:A: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B: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在上面一段对话中我们能够发现,A仅仅是礼貌性的询问,而B则将这次邀请当成了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