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

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

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

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

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

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

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

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

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

“带上门”在现在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为关门,二为将门虚掩。

通过上下文猜测,若为关门,则可能发出较大的声响,而作者使用了“悄悄地”这一副词来修饰“带”,表明作者极有可能只是将门虚掩,以防关门的声音吵到妻儿。

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使用的是“close the door”,另外两个使用的是“leave the door Dn the latoh”,说明后者可能更熟悉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根据上文的意思,“热闹”是指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树上的蝉”和“水里的蛙”同时鸣叫的场面。

而对于这一热闹程度的把握,则取决于译者自身对这种情景的经历或理解了。

在四个译本中,“热闹”的译文分别为Animation:liveliness and excitementMerrymaking:fun and enjoyment,especially drinking,dancing and singingVitality:great energy and cheerfulnessLiveliness:of energy and excitement从上文对四个单词的释义来看,“animation”更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而其他三个表述则夹带了译者在理解以及表达的过程中的主观色彩。

二、视角在认知语言学中,视角指的是观察问题的角度。

这涉及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语篇的人称、分句的语法主语等问题。

从整篇文章的语篇人称来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写,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且文中均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者,因此在从大结构上来看,文章的视角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四个译本也均在译文中使用第一人称。

在文中翻译时的视角处理则反应出了译者的主观判断。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在这个句子中,“弥望”是最具神韵的动词,为翻译整个句子的关键。

而在句中,“弥望”的主语省略了,这样既符合中文的习惯,同时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均用“what meet the eye is”转换了主语,强调了“田田的叶子”。

令有一个译文用“one”作为句子主语,成为动作的发起者。

此处笔者认为杨、戴的译文“Asfar as eye gsiq see”巧妙的将应该为人的主语转化为“eye”,既照顾到了原文的意义,又克服了中英文结构的差别。

三、凸显认知语言学中,“图形”和“背景”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中衬托的部分。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将这个物体看作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当作背景,这个就是凸显原则。

凸显原则应用于语言表达以及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概念化过程受到注意力凸显原则的制约。

“凸显”表达的概念以及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或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本文中笔者将分为以下几点详述:1.凸显与隐藏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信息的取舍,取舍中必然会涉及信息的隐藏和凸显。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根据诗歌内容,此处可以理解为“(我)低头采摘莲子,(看到)莲子如同湖水一样清”。

因此,四个译文对这一诗句的翻译有两个将隐藏的信息翻译出来,用“Look”或“I see”表达,这样的凸显出了为译文的韵律考虑外,还改变了译文的风格。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Look”一词使得这些诗句充满了活力,一改原诗委婉的风格,将淡淡的忧伤变成了淡淡的喜悦。

这样的译法虽说与《西洲曲》的风格相悖,却似乎更贴切与朱自清先生引用这些诗句的初衷,表达他对自由轻松生活的向往。

2.凸显与倒装倒装句式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的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了最佳的凸显效果。

在对《荷塘月色》的翻译中,译者对倒装句式的取舍,表达了不同的凸显内容。

(5)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中文的“是”字句可以是强调句式,也可以是非强调句式。

一般在写景描写中,“是”字句可以理解为表示存在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字句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在四个译文中,有两个译文使用了倒装句式,将“A-long the pond”提前,使用不及物动词“wind”或“m”引导之后的凸显焦点;而另外两个译文则没有用倒装句式,直接使用一般的语序。

从凸显效果上看,使用倒装句式的译文将“小煤屑路”凸显出来,带有一定的强调效果,更为符合原文的意义。

四、详略度凸显与详略度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认知方式。

可聚焦某部分加以详细观察和描述,也可忽略其他部分只对其轻描淡写,这样人们就以不同的详略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

这一现象在翻译中体现在译者对原作中有关信息的增删处理。

此处的增加或删减并不是衡量用词量,而是针对实意概念的详尽与粗略。

(6)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在四个译本中,朱纯深先生将其详尽描写,译为“I likea sereneandpeacefullife,a8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而杨、戴则通过删减信息直接译为“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less”,另有与原句相当信息量的李明先生的译本“I enjoya tranquil life as well as a bustling one;I enjoy being in soli—tude as well as being in company”。

笔者认为,对此句的理解,可以将其看为一个语义重复现象。

“群居”则“热闹”,“独处”即“冷静”,并且此处强调的信息是“热闹”以及“冷静”。

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结构的对称并符合汉语的美感,而在翻译时,可以将其删减,直接译为“excitement andstillness”。

本文以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识解涵盖的五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译者的主观性在翻译中的具体反映。

利用《荷塘月色》的四个著名译本作为语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将“识解”作为理论框架,基本反映了译者主观性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差异。

参考文献[1]Nida&Tabo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69[2]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 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朱自清,荷塘月色[J],小说月报,1927,(7)[4]王寅,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蒋苏琴,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体现[J],湘南学院学报,2006,(6)[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体验性概念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