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 第5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Vol.29 No.5 2019年5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May2019
收稿日期:2018-12-10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8JK1158)作者简介:宋改荣(1962-)ꎬ女ꎬ陕西西安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教学研究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宋改荣ꎬ周 玉(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ꎬ西安710000)
摘 要: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ꎬ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ꎮ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ꎬ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ꎮ研究表明ꎬ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ꎬ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文本、读者的互动ꎬ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ꎬ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ꎮ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ꎻ多重互动性ꎻ译者主体性ꎻ«骆驼祥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9)05-0048-0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ꎬ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愈加重视ꎮ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ꎬ对文学作品英译本的研究有利于中国的文化输出ꎮ«骆驼祥子»[1]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代表作之一ꎬ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作ꎮ据调查ꎬ«骆驼祥子»是译介到国外最多最广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ꎮ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ꎬ可以为其他翻译文学作品提供借鉴ꎬ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ꎮ然而ꎬ笔者通过搜索知网发现ꎬ近来年ꎬ国内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译本对比、译者风格和关联理论等角度ꎬ较少涉及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ꎮ鉴于此ꎬ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出发ꎬ以译者为认知主体ꎬ研究翻译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体现ꎬ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ꎮ认知语言学是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科学ꎬ强调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产物[2]ꎮ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ꎬ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翻译纳入语言学范畴ꎬ形成了认识语言学翻译观[3]ꎮ认知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考察ꎬ产出了一系列的有关翻译认知策略的规律性认识[4]568-583ꎮ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ꎬ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5]ꎮ本文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ꎬ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ꎬ研究译者的多重互动性在文本中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ꎮ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以及译者主体性1.1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ꎬ认知语言学家认为ꎬ语言是体验与现实的产物ꎬ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ꎮ因此ꎬ翻译也是一种对语言进行运用、理解和处理的认知活动ꎮ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ꎬ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ꎬ也就是说ꎬ译者与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ꎮ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ꎬ在理解源语和在目的语再现作者的认知世界的过程中ꎬ起着桥梁作用ꎮ因此ꎬ在翻译的过程中ꎬ译者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控ꎬ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语境ꎮ也要充分考虑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小说所描绘的社会环境ꎬ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社会环境ꎬ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ꎬ才能达到翻译的和谐性ꎮ1.2 译者主体性在传统翻译观的视角下ꎬ翻译主要以源语为中心ꎬ侧重于语言转换层面ꎬ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ꎮ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下ꎬ翻译活动绝不只是译者进行简单的语言转码过程ꎬ而是译者基于认知能力、方式和内容等对原文文本进行再次构建的过程ꎮ译者的主体性总是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ꎬ在翻译的过程中ꎬ必须考虑原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ꎬ目的语读者以及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ꎬ这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ꎮ而从译者本身来讲ꎬ由于自身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和认知机制的不同ꎬ在处理源语文本传递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再现作者的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着许多差异ꎮ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下ꎬ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ꎬ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意图ꎬ对目的语的认知模式进行深度识解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好的译文ꎮ2 «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的体现2.1 «骆驼祥子»英译本的选择«骆驼祥子»是在国外传播较广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之一ꎬ影响较为广泛的英译本主要有4个ꎬ其译者分别是EvanKing(1945年版)[6]、JeanJames(1979年版)[7]、施晓菁(1981年版)[8]及HowardGoldblatt(2010年版)[9]ꎮEvanKing是最早将«骆驼祥子»带到国外的译者ꎬ他的版本在美国大获成功ꎬ有利地推动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ꎮ但是ꎬ为了迎合美国读者的需求ꎬEvanKing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删减ꎬ增添了许多新的角色ꎬ对原文的忠实度不够ꎮJeanJames的译本ꎬ弥补了这一缺失ꎬ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文ꎮ但是ꎬ由于时代和译者自身认知的局限ꎬ译本中存在不少理解偏差的情况ꎮ施晓菁作为中国籍的译者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本和作者意图ꎬ表达也更加准确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国译者在某些方面的文化缺失ꎮ但是ꎬ施晓菁的英译本依据的是«骆驼祥子»1955年修订本ꎬ这个版本删掉了一些粗俗的语言以及一些没有必要的描写ꎬ因此译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缺失ꎮ基于以上分析ꎬ笔者选择了HowardGoldblatt的译本ꎮ在Goldblatt看来ꎬ前几个译本或多或少都有些缺失ꎬ他要将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完整、忠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ꎬ同时要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ꎮ2.2 译者多重互动性的体现“多重互动性”是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重要内容ꎬ是王寅教授在皮亚杰的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的ꎮ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ꎬ“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ꎬ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ꎬ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表达出来ꎬ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4]583ꎮ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ꎬ也就是说ꎬ在翻译过程中ꎬ译者要建立主客观的互动关系ꎬ包括译者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互动关系ꎬ译者与作者及现实社会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ꎬ译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ꎮ2.2.1 译者与文本的互动正如伽达默尔所言ꎬ文学翻译中“文本只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ꎬ它们只有在理解中才能重新富有意义ꎻ同时ꎬ理解还能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ꎬ使文本的意义处于永远开放的不确定之中”[10]ꎮ传统视角下ꎬ翻译理论要么强调文本ꎬ要么强调译者ꎬ这两种观点都过分强调其中的一点而忽略了另一方面ꎬ具有不足之处ꎮ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下ꎬ译者和文本是相互依存的ꎬ所以要在译者与原文文本之间建立一定的互动关系ꎬ从而达到和谐翻译的目的ꎮ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使用了许多成语ꎬ这些成语多以四字为主ꎬ短小精悍ꎬ充分地反映出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习俗等ꎮ成语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ꎬ这些成语大都历史悠久ꎬ寓意丰富ꎮ相反ꎬ英语国家很少有这种四字成语的表达ꎬ如果译者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成语在文本中的意思ꎬ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读ꎮ译者加强与文本的互动就需要考虑这些成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ꎬ做到准确翻译ꎮ例如ꎬ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骑马找马”来表示祥子“一边工作一边谋别的生路”ꎬ译者与文本互动ꎬ考虑文本语境将其直译为“likeridingonehorsewhilelookingforanother.”ꎬ在保留了马的意象同时也能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一定的联想意义ꎮ另外ꎬ译者为了避免读者误解ꎬ在译文前面作了“hetookasmanyfaresashecouldwhilehelookedforanothermonthlyhire.”的补充说明ꎮ再如ꎬ译者将“过河拆桥”译为“toteardownthebridgeaftertheriverwascrossed.”ꎬ这些直译的方法虽然没有完全符合四字成语的结构ꎬ但是最大限度地再现了成语的意义ꎬ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语言特色ꎮ除此之外ꎬGoldblatt将成语“人模狗样”译为“struckhimasre ̄pugnant.”ꎬ这种意译的翻译策略是译者根据原文语境并考虑“狗”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隐喻意义差异作出的选择ꎮ译者采取直译、意译和增译相结合的策略ꎬ有利于将文本与读者接受度进行平衡ꎮ2.2.2 译者与现实背景的互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ꎬ语言和文本都是基于现实体验而得来的ꎮ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94第5期宋改荣ꎬ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中ꎬ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风俗的影响ꎮ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理解的基础上的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不能脱离这些现实背景的制约ꎮ«骆驼祥子»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ꎬ但是通过研究发现ꎬ中英文在概念隐喻上存在许多认知差异ꎬ对相同的意象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联想ꎮ在这种情况下ꎬ译者加强与现实背景的互动ꎬ就需要考虑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概念隐喻进行一定的转换ꎮ比如在«骆驼祥子»中ꎬ虎妞对祥子说“甭犯牛劲”ꎬ意指人不要太固执ꎮ中国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ꎬ牛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ꎬ常常用来表示人勤劳的品质ꎮ中国人常常说的“老黄牛”意指人十分能干ꎬ但是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worklikeawillinghorse”来表达相似的隐喻意思ꎮ这就说明ꎬ牛不能在英语文化中产生类似的联想意义ꎬ因此译者在充分了解现实背景的情况下ꎬ考虑到不同认知文化对牛产生的不同认知联想ꎬ采取了“forgetthisstubbornnonsense.”的意译方法ꎬ虽然舍弃了原文牛的意象ꎬ但是做到了忠实于原文ꎮ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ꎬ从而推动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ꎮ2.2.3 译者与读者的互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读者也是作者ꎮ翻译时ꎬ译者需发挥主体性特征ꎬ但需有“度”ꎬ译者可以作为第二创作者ꎬ仍需有“度”ꎮ在对源语的解构中ꎬ译者需要充分把握作者所描绘的认知世界ꎬ不断研究、对比、加工语言ꎬ使目的语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ꎮ在这个过程中ꎬ译者要充分建立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ꎬ了解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风俗ꎬ在不损失中国特色表达的同时ꎬ用一种西方读者更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ꎮ任何翻译都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问题ꎮ也就是说ꎬ译者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ꎬ要以文本为基础ꎬ考虑现实背景因素ꎬ采取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翻译策略ꎬ这样才能实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输出ꎮ老舍作为京味小说的奠基人ꎬ其作品«骆驼祥子»中存在着大量北京俗语ꎬ朴素生动ꎮ这些俗语都具有深深的地方文化色彩ꎬ如何处理这些俗语ꎬ对译文的质量至关重要ꎮ比如老舍在原文中使用“嚼谷”来表示一个人日常的吃穿用度ꎮ译者在和读者进行互动后ꎬ结合原文语境将其译为“He’dnevermakeenoughtosurvive.”ꎬ这种意译的翻译策略能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ꎬ同时增加了目的语读者对小说的理解ꎮ又如“车份儿”“耍骨头”ꎬ在北京话里用来表示“车租”和“故意捣乱”ꎬ译者分别将其译为therent和standuptohimꎮ再比如老舍在原文中写的“临完上天桥吃黑枣”ꎬ用“吃黑枣”来表示人被枪毙ꎮ译者在与读者互动的基础上保留了这一俗语表达ꎬ将其直接译为blackdatesꎬ但是为了避免误解增加了对天桥作了executionground的补充说明ꎮ译者将直译和增译的翻译策略相结合ꎬ将整句话译为“windupwithblackdatesinourchestattheTianqiaoexecutionground.”ꎮ译者加强与读者的互动ꎬ要求译者在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问题ꎮ在翻译过程中ꎬ发挥译者主体性ꎬ采取意译、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ꎮ既要做到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意思ꎬ也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ꎬ更好地推动中国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ꎮ3 多重互动性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启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ꎬ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ꎮ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作者基于对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认知活动ꎬ同样的ꎬ译者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基于客观世界体验的结果ꎮ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主体ꎬ其主体性的发挥必然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ꎮ具体来说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ꎬ比如文本、现实背景和读者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ꎬ首先ꎬ必然受到文本的限制ꎬ译者要加强与文本的互动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忠实原文ꎮ中西方文化各自具有许多不同的特色ꎬ绝对忠实逐字逐句的翻译是不可取的ꎮ比如«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俗语和成语ꎬ都是属于中华文化特有的表达ꎮ译者在翻译时ꎬ要充分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意思ꎬ采取“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ꎮ其次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随意和凭空产生的ꎬ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背景上的ꎮ译者要考虑文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风俗ꎬ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ꎮ比如在处理«骆驼祥子»中的概念隐喻ꎬ译者必须考虑现实背景的不同ꎬ对同一意象在中英文中产生的不同隐喻意义进行合理转换ꎮ在译文的构建中ꎬ译者会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二次创作中ꎬ这就说明译者主体性发挥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ꎬ而译者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受制于现实背景ꎮ译者加强与现实背景的互动ꎬ既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05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