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鉴赏,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举例和论说,表明了我国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社会和历史的磨练,铸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鉴赏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现特征、音乐鉴赏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都对音乐及其作用有所论述和研究,而且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方面的教育作用,也早就为很多思想家、教育家所研究和重视。
我国的古代思想家荀况曾说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但他并不认为音乐就是一种娱乐,所以他说又说:“声乐之人也深,其比人也速。
”○1这就深刻地点出了音乐的作用。
于是,任何一种音乐,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今的,民族的还是流行的,它都对人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文学巨匠欧阳修在论及音乐时说:“乐之道深矣。
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于言也。
”○1。
正因如此,古人才希望通过音乐的特殊感染力去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素质,于是就产生了“乐以道和”的良好愿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必然由较低的层次向较高的层次逐步转移。
那些民族性、战斗性强的传世佳作自然会继续在人民中间流传,比较深奥的音乐也将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
一、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我们的祖先给我们造就了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上至原始社会,下至今天,都无时无刻产生着与其同步发展的灿烂文化,而传统音乐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绽放光茫的传世作品。
自周代起,我国的乐器就有了“八音”之分,器乐独奏与合奏的形式也相继出现,琴也就当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闪光乐器,表现水平较高,出现了诸多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尽管在历代王朝中,曾产生过许多乐器和著名乐曲,如“鼓吹、横吹、骑吹”用的笛和箫、南北朝时期传入的琵琶、隋唐时的多部伎、元时的三弦以及火不思等,但直到明代,古琴和七弦琴都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产生过《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广陵散》、《夕阳箫鼓》等在历史上熠熠放光的传统音乐,这也算是可以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罢了。
到了明清时期,琵琶乐器的出现同琴并列成为我国当时的音乐发展的两大潮流,刊印了大量的琵琶谱。
流传至今同时也让人耳目能详的有《十面埋伏》、《月儿高》、《霸王缷甲》、《海青拿天鹅》等表现深厚的传统乐曲。
时至今日,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按演奏方法及音响效果可划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四类。
先秦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繁荣,乐器演奏与歌舞音乐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
在这一时期,五声和七声音阶已产生,后经考古发现,在乐器方面的发展已相当流行和普遍。
起源比较久远的吹管乐器,相传夏禹时期,就有一种乐器,名叫籥,后来,《诗经》中曾用到过箫、管、籥、埙、箎、笙等乐器,以至于后来的雅乐都常用这些吹管乐器,琴类的弹拔乐器更是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繁荣的高度音乐文化。
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高山流水》(后杨荫浏等人记谱)、《楚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数首音乐作品。
这些乐器除大部分打击乐器和少数低音乐器之外,都是良好的独奏乐器。
如笛子、笙、唢呐、琵琶、柳琴、筝、三弦、二胡、板胡等都具有独特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但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发展过程中,琴和琵琶所留传下来的曲目较为丰富而多样,当然还有同样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韵和根基的,像戏剧、曲艺等那样典型的“中国歌剧”传统音乐。
1.礼乐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乐记》、曾侯乙墓编钟、鼓乐队的出现,标志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程度。
代表本时期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这是礼乐思想的体现,也是本时期音乐审美的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
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搜集了“风、雅、颂”三类,其中雅乐一直统领着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雅乐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礼乐思想在音乐方面的代言者。
封建统治者利用礼乐思想长期禁锢人民的思想,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这其中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与之脱离不了干系,正是如此,让众多的文人艺人长期为统治阶层服务,从而冷落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充分发展。
先秦时期相传古琴也曾深得孔子的喜爱。
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深深浸润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以音乐内在思想感情的“思无邪”和外在表现形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审美准则,崇雅贬俗,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以致发展成禁情、禁欲、禁音、禁变的“四禁”理论○2。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古琴艺术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生命活力。
春秋战国时期强调音乐是唯有“圣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乐”,而且圣人是被看作和神一样通过音乐享受快乐的人。
从早期强调快乐的圣人逐渐儒家化开始,快乐的因素逐渐丧失,人们只强调“乐”的道德因素和政治功利了。
先秦时期,由于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就产生了《高山流水》(后杨荫浏等人记谱)、《楚商》、《诗经》中的“风、雅、颂”数首音乐作品。
例如《楚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秦时期,楚作为一个基底深厚的大国,一方面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其中《楚商》就是楚国的一种特殊调式结构。
这首曲子的风格体现的是“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
乐曲结束时,余音缭绕,四味无穷,给人以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受○3,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各地区所倡导的礼乐思想的结果和淋漓尽致的体现。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当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制度和大一统的思想,推行“焚书坑儒”残暴统治。
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抹杀儒家思想的漫延。
到了汉代,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从而音乐的发展也就从此打上了儒家礼乐思想的烙印。
音乐历史发展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音乐也获得空前的发展,音乐理论增多,设立了教坊和梨园这样一些传承和繁荣音乐的机构。
表现礼乐思想的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护,从宋元时期的戏剧开始,一直到了民国时期的各地方剧种,虽然经过众多的文人艺术的改进和加工,但始终没有脱离礼乐思想的束缚。
2.文学特征音乐的文学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与文学的联系上,文学诗歌是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而音乐的出现则又是更形象化地帮助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至远古时期,下至今天,同样如此。
例如《诗经》中的《关睢》、《静女》、《汉广》等都是很好的体现。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经过整理而成的文学作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了解到那时候音乐的结构特征和段落结构也是非常的完整和匀称。
就以《关睢》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这首文学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帮助诗词本身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在河之洲”的那位念人的无限思念。
结构特征可知,其音乐结构和段落都是非常的明显。
到了两汉魏晋时期,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不管是陶渊明的文学作品,还是嵇康和阮籍等人的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学与音乐的联系是何等的密切。
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在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就已艰很到位,再加上音乐的表现作用便使之让人感泣凄怜。
汉代较为流行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这些长篇叙事诗中,据其可知,音乐的段落结构虽然是叙事性的,但这些叙事性的故事情节使音乐的发展此起彼伏,表现手段也十分丰富。
此后的唐诗宋词更是如此,从白居易以及柳永等人的词曲作品中都不难发现,在宋时白石道人的歌曲集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扬州漫》、《杏花天影》等是比较清晰的见证。
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
伴随着农业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蒙芽。
由于大量文人流落民间,使得古典音乐文化走进市民阶层,使得本时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南北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发展起来的强烈的人民化和大众化。
宋词在晩唐、五代曲子基础上发展起来,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杂剧、南戏得到较好的发展。
诸宫调形成了宋元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北杂剧和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南戏,都是在当时文学艺术高度发展下产生的文学特征极其浓厚的音乐作品。
自元代起,由于统治阶级的原因,大量的文人艺人流落民间,使得元曲得以较好的发展很多词牌曲牌发展充分。
使得音乐更好地帮助当时的文学作品淋漓尽致的抒发了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思想感情。
明清时期,音乐的文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元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四大传奇”、《桃花扇》、“临川四梦”等都是音乐的文学特征最好的见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的文学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两者之间的界线也显得越来越模糊。
3.人文特征音乐的人文特征表现多种多样,正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人为的,因此难免会有作者个人的思想及其社会环境的因素渗透其中。
音乐的人文特征主要由作曲家的社会环境、出生年代、创作思想等而产生的对统治阶层黑暗统治的深恶痛疾,对统治阶级的无能而忧虑的,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希望及其繁荣昌盛的满怀得志的等等。
下面就对这几种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1)表现对统治阶层黑暗统治的深恶痛疾的充满这一类思想情感的文人艺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都有其各有不同的思虑,有其不同的创作追求和个性的展示。
像陶渊明、屈原、嵇康、姜白石这一类人,我们都知道,他们为生活所困,为政治所困。
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也是流露出了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满。
在嵇康的《广陵散》中,经音乐家们研究整理发现,《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该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中,相传著名琴家嵇康就是以善弹此曲著称○4。
《广陵散》所描绘的内容,是战国时期韩国人聂政之父被韩王误杀后,为替父报仇,聂政上泰山刻苦学琴,10年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的地方弹琴,高超的琴艺让行人止步,六马仰秼。
后韩王得息后召集进宫演奏,而聂政趁韩王不备时便用匕首刺死了韩王。
相传嵇康求得此曲,在临刑前弹奏此曲,从而使这首古琴曲久负盛名。
现存《广陵散》,全曲曲调深沉、粗狂,气魄宏大,是一首十分杰出且又长大的琴曲,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这首作品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现状,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阴暗的一面,也表现出作者带有隐仕山林而痛恨政治的“竹林七贤”似的思想倾向。
和嵇康的《广陵散》有着相同表现思想内涵的还有阮籍的作品《洒狂》,《洒狂》一曲相传为竹林七贤的阮籍辈所作,载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中○3。
这是一首由一百多个小节组成的短小精练的古琴曲。
全曲主部主题将主音和属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采用大跳音程,造成一种重心不稳、醉意朦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