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doc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doc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
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
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
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
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
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
阳对应。

OK ,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
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
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
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
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虽然胆为地气所生,
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

到这里,五行与三阴
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
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木火
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
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
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
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
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
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
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

黄帝内
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
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
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相火,标为阳,
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
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阳明燥金,标为阳,
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

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
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律,
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肺
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阴脾
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行属金
其性为燥。

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
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五
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

阳明
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此类推: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手
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中
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
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的呢?上就是通乱气血,打乱人体阴
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程,个气化的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要按照天地运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寒中太阳病多用
桂枝,目的就是了整气血的正常运。

桂枝被誉众方之祖,
群方之冠,之所以有的美誉,就是因个方子可以和。

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中,有提到运。

《灵枢——生会第十八》“黄帝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何气?安从生?于焉会?老壮不同气,
阴阳异位,愿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与肺,五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者,在脉中,在脉外,周不休,五十度而复
大会,阴阳相,如无端,气行
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

黄帝曰:愿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出中焦,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
分而行,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俱行于阳二十五
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
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血,以奉生身,莫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所以桂枝汤中,桂枝主升,芍药主降,生姜大枣甘草为中央运转提供动力,通过加强内力作用,使得被扰乱的营卫气恢复平衡。

同样在《难经——三十二难》提到: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

血为荣,气为卫。

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

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

人体之中有六气,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

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六经脏腑实为一体,因为人体即为一个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