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练习(九)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练习(九)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克伦威尔及其迫随者认为:“应该参加对下仪院选举的‘人民’是那此在王国中有着‘真正的或永久的利益’的人——即财产所有人、而平均派却认为,“任何出生在英国的男子都应当……对议员的选举有发言权。

”以上言论反映了()A.英国议会完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意志B.英国革命对民主的追求具有多层次性C.王权与民权的矛盾在于财产分配不均D.财产的多寡决定了英国议会的民主性2.1689年,英国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登基的新誓词规定威廉和玛丽“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权力中心转移到了下议院C.英国君主的国内地位发生变化D.英国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3.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威廉三世接受这些条款作为取得英国王位的条件。

因此,国王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这表明《权利法案》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B.使英王失去了所有权力C.体现了王在法上的思想D.确立了英国责任内阁制4.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己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5.王觉非的《近代英国史》指出: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这里的“固定的方向”是指()A.国王仍掌国家行政权和财政权B.议会赢得国家组阁权和立法权C.国王议会分享行政权和立法权D.王权日益削弱,议会权力加强6.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B.政府决策水平显著提高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7.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前,议会的选举延续了中世纪的旧选举制度,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会,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

材料反映了当时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C.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8.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建筑物结构”是指()A.总统制B.联邦制C.分权制D.邦联制9.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

这说明1787年宪法()A.增加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D.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各州职权10.制宪会议的代表认为“政府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或按照亚当斯(《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的说法,最好的政府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安逸、舒适、安全,或一言以蔽之,幸福’”。

这表明该制宪代表()A.主张宪政公平B.追求理想的政治体制C.反对精英政治D.以民生作为政治追求11.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

另外,美国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

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直接民主B.权力多元与制衡C.全民决策D.多党合作与监督12.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

这反应出当时美国()A.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B.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C.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D.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13.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

其中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表明()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14.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

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15.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

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

”这一主张()A.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C.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D.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16.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

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

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17.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变动频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

这主要是因为()A.法国政局长期不稳定B.总统操纵了国民议会C.法国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内阁对议会未形成制衡18.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

这说明法国当时()A.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B.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D.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19.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指出,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下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D.苏俄《土地法令》的颁布2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上述材料最能表明()A.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21.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多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22.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23.1878年10月,傅斯麦政府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禁止工人报刊,封闭工会,逮捕、监禁、流放、驱逐社会民主党人。

这反映了德国()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民主制度尚需健全C.首相权力得以加强D.深受巴黎公社影响24.19世纪晚期,徳国资产阶级政党,包括工人政党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

到1890年,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中的席位已达35个。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徳国政党政治发展,由议会选举组成代议制政府B.政党不能对国家行政元首的人选产生影响C.帝国议会享有立法权,可通过立法限制元首权利D.德国国家权力由皇帝手中转移到议会手中25.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

26~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在这个时候,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

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世界史资料》材料三1832年6月7日,选举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

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方面。

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

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主要创新及其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的主要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有何认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独立革命时代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并重。

两者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关心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保障社会公正的必要性问题,比较抽象,带有“务虚”的意味,也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实现人民大众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实际参与,富于“务实”的精神,也更善于接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