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研道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门人才。
基础研究方向毕业生具备较高国际视野,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的潜力;应用基础方向毕业生具备务实钻研的态度,以及较强的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潜能。
硕士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能用现代实验手段和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熟悉掌握一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研究、应用、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
(一)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群落与恢复生态学
2.植被生态学
3.城市生态学
4.种群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
6.克隆植物生态学
7.水生生态学
8.污染生态与生态修复
9.分子生态学
10.生态工程学
11.植被工程学
12.功能生态学
13.保育生物学
14.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15.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
16.全球变化生态学
17.生态系统生态学
18.湿地生态学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
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
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
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注:(1)* “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2)听学术讲座30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论文报告1次以上(论文及证明),社会实践,不计学分,但纳入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五、科研成果要求
在学期间至少在核心期刊(研究生院核心期刊目录及以上)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含1篇)以上。
上述论文中,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须为华东师范大学。
六、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参加院系所组织的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七、学位论文要求
(一)选题: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二)开题:在中期考核前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
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方案、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评阅和答辩: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
“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宋永昌.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张大勇.理论生态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 刘健康.高级水生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00.
5.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方精云.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王焕校.污染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 王文雄.微量金属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 科学出版社,2011.
9.Avise, J. Molecular marker, natural history and evolution. New York: Chapman & Hall,
2004.
10.van der Maarel, Eddy. Vegetation Ecology. Wiley-Blackwell, 2004.
11.Chapin, FS, III, PA Matson, and PM Vitousek.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 (2nd edition). Springer, New York, 2011.
12. Niemelä, J, JH Breuste, T Elmqvist, G Guntenspergen, P James and NE McIntyre. Urban
Ecology: Patterns,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Marzluff, JM. et al. Eds. Urban Ec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New York.Springer, 2008.
14.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杂志)
15.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 Systematics (杂志)
16.Ecology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