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a肺 B肝 C脾 D胃肠道。
3、大量放腹水后,胸腔细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导致的充血, 称为( )
a生理性充血, B静脉血充血, C炎症充血 d减压后充血
4、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左心衰竭时出现的 ( )
a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
B含有黑色素的巨噬细胞 d含有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
想一想
5、淤血指的是,( )
)
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1、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
部位: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动脉、心室、 心瓣膜,常构成血栓的头部。
构成: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 特点: 眼观灰白色、质硬、粗糙,
粘附牢固,易机化、不易脱落。
白色血栓, 成分以血小板
为主。
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层状血栓)
部位:多见于心房的球形血栓或主动脉 及心室的附壁血栓,常构成血栓 体部。
) 淤斑:皮肤、粘膜浆膜的较大的出血灶。
φ10-20mm 出血灶中的含铁血黄素铁反应染色阳性,以 此可与黑色素区别。
外出血
血便:血液经肛门排出。 血尿: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 鼻衄: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 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
皮肤淤点
皮肤淤斑
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
妊娠晚期子宫、肿瘤、炎症包块压迫 、肠套叠、肠扭转、肝硬化等.
2、静脉腔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栓子栓塞、静脉炎管壁 增厚狭窄等(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
3、心力衰竭 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右心
衰导致大循环(全身)淤血。
静脉外压迫
• 妊娠子宫、肿瘤、 • 炎性包块压迫静脉
肠套叠
组成:由血小板小梁及小梁间凝固的血 液构成。
特点: 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或板层状。 易破碎为血栓栓子,造成栓塞。
混合血栓 (镜下)
混合血栓(镜下)
3、红色血栓(凝固性血栓)
部位:多见于静脉,构成血栓的尾部。 组成:由凝固的血液构成。 特点: 眼观暗红色,干燥后无弹性,易碎
,易脱落造成栓塞。 镜下: 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临床表现:气促、发绀、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To 10/p
正常肺组织(镜下)
细血管扩 张充血
水肿液
急性肺淤血水肿
慢性肺淤血: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壁纤维增生
肺泡腔内水肿液、红细胞、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肉眼观:肺质地变硬,棕褐色(肺褐色硬化)
(Brown duration)
二、血 栓 形 成 的 过 程 和血栓的形态
无论是心脏还是动、静脉内的血 栓都是从内膜表面的血小板粘集开始 ,随后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形态和 大小决定于局部血流的速度和血栓发 生的部位。
血栓形成过程
静脉血栓顺血流方向延伸; 动脉血栓朝血流相反方向延伸。
(
延 续 性 血 栓 含 头 、 体 、 尾
[内皮细胞的促凝作用]
1、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细菌内毒素); 2、辅助血小板粘附(释出vW因子); 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内膜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可激活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 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血小板的活化粘集,在凝血过程中起核心 作用(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是血小板粘集)
三、 病理变化:
(一)内出血: 体腔积血、血肿。 (二)外出血:
呕血、鼻衄(nv)、咯血、便血、血 尿、淤点、紫癜、淤斑、组织含铁血黄 素沉积。
内出血
体腔积血: 血液积蓄于体腔内者。 血肿:血液积蓄组织内,量大时形成的肿块
φ>10-20mm 淤点: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形成的
较小的出血灶。φ1-2mm 紫癜:皮肤、粘膜、浆膜稍大的出血(3-5mm
肠扭转
嵌顿疝
静脉管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
静脉静壁脉增壁厚增狭厚窄
(二)淤血的病变和后果 [病变]
眼观:组织肿胀、暗红、紫绀,温度下 降,代谢降低。
镜下: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积聚(↑), 含铁血黄素沉积
肠扭转引起肠淤血、出血
淤血的后果:
1、淤血性水肿(漏出液潴留在组织中) 2、体腔积液(漏出液潴留在体腔中 )
过程称血栓机化。阻塞的血管部分重 建血流,称再通。 4、钙化:血栓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石或动
脉石。
肺
引 起 猝 死
动 脉 血 栓 栓
塞
机化 再通
肉芽 组织
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方面:对破裂的血管起止血作用; 不利方面:
①阻塞血管,阻断血流:
阻塞动脉 局部组织缺血、萎缩或梗死; 阻塞静脉局部淤血、水肿、出血.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 后果、重要器官的瘀血。
2.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 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 响。
3. 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 类型。熟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病变。 熟悉梗死的原因、 形成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形成 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心、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 凝两种特性,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
[正常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1、细胞屏障:防止凝血过程启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NO、 ADP) 3、合成多种抗凝血物质(灭活凝血
物质) 4、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合成t-PA)
3、淤血性出血(红细胞经高通透性静脉 漏出到血管外)。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左心衰竭 急性肺淤血: 肉眼观:肺体积增大,暗红, 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液体
光 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部分肺泡腔 内充满水肿液和红细胞
红色血栓与死后血凝块难区别。
红 色 血 栓 混 合 血 栓
4、透明血栓(微血栓或纤维 素性血栓)
部位:发生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常 见于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成:主要为纤维素(纤维蛋白). 特点:镜下呈均质红染、半透明。
肾小球毛细血管透明血栓(微血栓)
三、血栓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见于小的血栓。 2、软化脱落成栓子→造成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
静脉管壁受压、 动脉瘤的形成 血管变形、 扭曲血流易 形成涡流血 管内膜受损 血小板易粘附 于血管壁血 栓形成
淤血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血栓易发生于静脉还是动脉
静脉比动脉多见 下肢比上肢多见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
① 静脉血流缓慢,内有静脉瓣易形成 涡流;
② 静脉没有搏动,血流有时停滞; ③ 静脉壁较薄,易受压; ④ 静脉内血液的粘性较大。
充血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液的 含量增多。 分为: 动脉性充血(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正常 充血
缺血 淤血
一、充 血(动脉性充血)
器官和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称动脉性充血(充血)。
(一)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充血。 2、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
(二)病变及后果
A动脉性充血 C下肢充血
B静脉性充血, d炎症性充血
6、淤血的原因不包括( )
a静脉受压 C静脉腔阻塞
B心力衰竭 d血管破裂
7、关于槟榔肝的说法,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
B会发生脂肪变性,
C状如槟榔
D急性肝淤血形成
想一想
8、血栓形成是指( )。
A,在活体心血管内,血小板聚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硬,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无明显假小叶 形成,不形成门脉高压。
。第二节 出 血
(hemorrhage)
一、概念: 血液自心、血管内溢出 心血管外称为出血。 生理性:月经 病理性: 二、分类: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脑 蛛网膜下腔血管破裂出血
脑 血 管 破 裂 出 血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1、淤血、缺氧; 2、感染、中毒 3、过敏 4、维生素C缺乏 5、凝血机制的异常等。
2、慢性肝淤血(槟榔肝) 肝小叶中央区淤血、出血较明显(肝索萎缩 或消失),肝小叶边缘区淤血较轻,发生脂肪 变性。 大体呈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 花纹,状如槟榔,故称槟榔肝。
正 常肝小叶结构
慢 性 肝 瘀血
中 央 静 脉
肝细胞 脂肪变性
慢性肝瘀血
肝窦瘀血
慢性肝瘀血形成 槟榔 肝
长期慢性肝淤血,网状支架 塌陷及胶原纤维增生,肝质地变
慢性肺淤血可出现
“心力衰竭细胞”
漏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为 含铁血黄素,胞浆内呈现棕黄色颗粒。由 于常发生在左心衰竭时,故称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大 量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棕色肺硬化。
心 衰 细 胞
慢 性 肺 淤 血
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棕色肺硬化
2肝瘀血
原因:见于右心衰,肝静脉回流障碍时。 病变:1、急性肝淤血
血 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方面:起止血作用; 不利方面: ①阻塞血管,阻断血流。 ②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③心瓣膜病:瓣膜上血栓机化所致。 ④全身广泛性出血,见于DIC,可导致休克。
想一想
1、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血量增多的状态称( )
A生理性充血,B静脉性充血,C病理性充血 d动脉性充血
2、左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是( )
(thrombosis)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 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throm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