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远眺北京大学博雅塔一、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含义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含义landscape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既包含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观察者主观感受。
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天然矿地等最容易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因素,还包括了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等大学师生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与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些物质内容细化来分可分为:广场景观、水景观、绿化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施等面。
而随着人们的鉴赏力和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普通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校园的要求了。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探索上,关注环境与人、环境与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二、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发展沿革在欧美近代的大学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主自由精神,这种精神也渗透到校园规划之中。
此时的高校往往形成严肃的建筑形象和自然的环境景观,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下,学子们接受全面教育,树立崇高信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自19世纪末。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景观规划特点表现为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气氛,如凯尔斯规划的武汉大学和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时期,此时的校园景观格局大多学习苏联大学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模式,追求对称、雄伟的风格,典型代表是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
在我国校园的这个大发展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作品,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特出问题包括:尺度夸张、忽视地域文脉与校园内在文化延续性、景观节点品位不足等等。
三、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路尽管我国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景观规划中的新思路。
1. 城市景观延续在城市的景观系统中,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子系统。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确保校园中多个景观要素能与城市景观体系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校园边界景观设计极为重要,这是最能体现校园与城市互动协同的区域。
2. 大学人文气息校园是教学、研究的场所,培育人才的环境,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与文化的气质。
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
3. 大学园林风格大学园林的思路是从我国古典园林传统思路中汲取元素。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出世”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有限的建筑环境中寻求无限的空间意境,采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对自然的模拟手法,通过借景、空间对比、造山营水、曲径通幽等细部园林处理手法的应用,取得建筑与园林绿化空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遥想呼应,绿化也成为组织空间的一个要素。
前人优秀的造园手法为当代的校园景观规划寻求到借鉴和创造的思路和手法。
如古典园林中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而自然环境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
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也可以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
自然是最好的景观。
规划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将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手法运用于校园规划中,以校园用地格局为画框,融校园景观与其中,两者的景观空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不同主题、尺度适宜的园林,同时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
利用校园中心区中常常出现的水景或绿地作为主题园林风格,水面、绿地的边界有收有放、有曲有直,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
而校园建筑之间的小园林,则利用相似尺度和收放节奏,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4. 现代构图元素现代构图元素也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常常出现,具体体现在规划组织于节点设计上。
在校园景观规划组织中,轴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轴线往往与校园的主体关系相结合,将各种主题的景观串接起来。
轴线在突出景观重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校园的标志性和庄严感。
轴线在景观组织中呈现两种方式,即实轴和虚轴。
实轴在于其直观性,景观各要素沿轴线依序排列所形成的轴线;虚轴是人的视觉感知,是对轴线两侧景观物体斥力平衡点的感觉,景观各要素沿着某一空间带依序排列,空间带两侧景观要素对应连线的平衡点所决定的虚线。
实轴和虚轴往往在景观组织中相互转换,得到丰富的外部空间序列。
在现代构成审美观的指引下,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观者的联想与共鸣。
这个特点在艺术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显得极为突出。
崇尚自由与浪漫气息的艺术院校中,往往会诞生出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景观氛围。
5. 绿色生态环境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
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配合校园内的自然要素。
景观规划应划定出独特的自然景物,规划多样的自然空间,顺应校园原有的植物植被、自然景观,并遵循当地气候特征形成景观格局。
通过这些方式,形成校园的绿色生态环境。
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活动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
事实上,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地理环境成为校园特色的灵感来源。
设计者将独特的地理特征转化为设计特点,形成自然式的布局,创作出动人的设计。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用水体再现自然界水景,形成自然曲折的水体轮廓;还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群落;而利用道路随地形变化的走向,能产生轻松自然的氛围。
此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还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郊边缘地带,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可通过树林与水系的巧妙布置来保持或提高生物多样性。
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保留稻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特色。
6. 宁静学习气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大学在整体氛围上应是宁静的。
宁静校园环境便于人体察内心、自我修炼,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因此,宁静的学习氛围,成为了大学景观规划的突出特征。
培育学习气氛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
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绿化和水体甚至人工吸音设备对城市背景噪音进行隔绝;通过降低校园内车速、避免建筑朝向主要道路等方式减少车流及交通噪音的校内干扰;可以巧妙设计学习设施,避免规则对称的布置,宜结合自然式的道路布置,利用树木等隔离出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人独处,两三个人学习,十几人讨论等不同场所。
四、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设计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并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成为校园规划的起点,校园文化立意的根源。
1. 大学校园内道路节点景观设计校园的道路节点一般是线形景观。
规划中设计的步行系统往往是移动的景观,通过适当布置树木、草坪、喷泉、雕塑和休息椅,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休息空间,更是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校园道路的铺地形式多样,其色彩、图案与纹理可以加强环境的特点。
而在道路的节点处,通过标志物可以强化节点的标志意义,成为统领校区的控制元素。
这个特点在各个大学的校前区表现的特别显著。
2. 大学校园内广场节点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广场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并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内部与周边可以适当种植庭荫树和布置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场所。
还可以在不干扰邻近师生休息的前提下,考虑广场的夜景设计。
3. 大学校园内景观设施设计景观设施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呈点状分布于校园景观规划体系之中,是环境中最具亲和力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景观中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
校园景观的利用度和受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施设计的细部。
具体包括,户外活动的座椅、收纳、灯具、标志牌,已经静动结合的雕塑、喷泉等等。
理性与情怀--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上海大学新校区工程是实现上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志性工程,位于上海市区西北宝山大场镇范围内,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直线距离约11km,基地总面积101万平方米。
新校区工程规模按在校生1.2万人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2~3期建设完成。
新校区包括美术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及影视制作中心等。
一、规划指导思想1.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将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化。
这一趋势是本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2. 创造标志性工程所需的形式特征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形象特征--标志性,既是大学自身发展之必需,也是地区发展的需要。
3. 符合社会公共事业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规律的现实操作模式如何在总体规划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能分期实施而又相对完整,也是规划指导原则之一。
二、总体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1.总体构思特点① 以绿为中心,动静分离,疏密有致,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功能分区。
② 反映教育民主化趋势的自由式校园布局,基于城市肌理的斜向脉络。
③ 面向城市,服务社会的开放性结构,体现生态环境,反映人文精神纯净典雅的学府氛围。
④ 人车分离,高效便捷的双环路网。
⑤ 适度聚集,形成组团的建筑布局。
⑥ 线性骨架,弹性生长,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2.规划布局特点① 以绿为中心,教学区与生活区并置两侧,对应布局,同步发展。
规划方案以曲水绿岛为中心,教学与生活区环抱两侧并重发展,运动区南北呼应,后勤接待区周边布置,以此形成校园基本格局,由此导出长千余米宽数百余米不等,贯通校园南北的斜向绿带和中心绿岛,并因其向社会开放而成为真正的城市绿廊。
真正作到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品性情操身心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中心绿地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流线相吻合,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绿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观赏。
② 基于教育民主化的自由构图,顺应自然的斜向脉络,面向城市的开放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