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一,定义1,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最早定义。

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其说如下: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是”以及“是”之成为一和善。

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见中文本贺麟,王安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189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由此而可以看出在沃尔夫的定义中,本体论最初是西哲史上的一种形态。

2,百科全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全部引述如下:本体论: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和研究,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痛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同义的,由于后来形而上学也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依他的看法,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然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当做最高最完善的“是”)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有重大影响的拒斥,由于20世纪队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火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了马丁·海德格尔。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定性的学说。

”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跟论’”等等。

在我国哲学界,还有许多关于本体论的说法,它们大体都可包括在我们上面所引到的几条说法中。

而且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本体论的说法比之沃尔夫关于对本体论的定义更为被大众接受。

综上,我们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地构建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根据定义它有三个基本的特征:①,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

②,从方法上讲,本体论是采用逻辑的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

③,从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是”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它包容其余种种作为“所是”的逻辑规定性。

Ontology,因它而得以命名,即它是一门关于“是”的学问,是较适当的译名应为“是论”。

二,Ontology及其汉译问题“本体论”一词译自拉丁文:“ontology”,该词为17世纪的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78)所创,他是根据希腊词on的复数onta(诸存在者)加上logos(学)构成的,将其拉丁化后,成为Ontology,从构词上看,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者”的学问,要研究存在者先要在思想上确定“存在本身”,因此我们可以说“存在”就是“是其所是”包括两方面:一是什么?二如何是。

追问存在——存在必须显现——追问存在的意义。

所以,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被换成“存在者”,是西方几千年的本体论传统的一个基本错误,即把“存在者”当做“存在本身”,其存在论差异就在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在中国,中国人用“本体论”来译Ontology是不尽妥当的,“本体”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是与“道”“用”“器”相对应的词,佛学思想进来之后,中国人开始明确区分“体”“用”,另外,“本体”也是“本跟”的意思,“本体论”即“本根论”,本根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究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问。

“本根”是某种无形无相,与天地万物不同而天地万物都由之而出的东西,这与西方的Ontology专门研究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存在规定”,意思不同。

然而西方的本体论的根本旨趣在于说明存在者的基本规定,Ontology不管怎么汉译都是从对“存在者的基本规定”的追问入手的“论道之学”。

所以可以看出在精神上,无论是中西方其本体论的研究都在于对文化世界的统一性之根据的澄清,可以说本根论和Ontology都是论道之学,这一点便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所不同的是论道的方法,门路,着力处的不同,故而形成中西不同的智慧境界。

然而从根本上说,论道,在西方哲学史上,不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都先于论认识,论道德,论历史,论道成为对于抽象的最高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中国传统哲学也是从论道开始的,但中国人一开始就不把论道与论认识,论道德,论历史加以明确区分,而是紧密结合,由此才得以把论道落实于论生命实践上,而不使其抽象化,不使论道成为对于抽象的最高知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的追求,这是中国传统的论道之学的基本特征。

三,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发展(从本体论在巴门尼德那里的开创到柏拉图时的形成一直讲到近代本体论的特征与问题)本体论这个词虽然很晚才出现,但研究“存在问题”的兴趣却是哲学的起点。

也就是说,自哲学诞生起,关于存在问题的学问也就起步了,他的最初形态是世界本原学说。

1,世界本原学说——“前本体论”世界本原之观念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被表达成“始基”,始基就是万变之中不变的本原,是整个自然界变化过程的基础,这基础乃是一种单一的宇宙物质。

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学说就属于世界本原学说。

为什么说他是“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他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个共同规定。

只是他所揭示的基本规定,没有跳出有限的感性具体性的范围。

在泰勒斯的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已经初步包含了西方的知识观念:用洞察到“一”之原则的思想去超越感性直观到的“杂多”。

但是泰勒斯命题的基本矛盾在于:作为普遍概念的水与感性存在的水之间的矛盾,即思想的普遍原则与感性的有限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后来的哲学家也看到了这点。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阿拉克西美尼:气。

(没能解决)无法找到第一因,本原无法追寻。

赫拉克利特:火。

表现形态体现不断运动变化。

世界无永恒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变化。

“逻各斯”。

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定语,“一及一切一切即一”普遍规律法则。

取消了本原问题,所留下的问题,如何寻得一种方法超越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基本的共同规定。

2,本体论的开创感性的东西是以非感性的东西作为原因和根据的,因此从世界本原学说到本体论的过渡即从对感性的第一因的探求到对非感性的自因的探求,取决于能否找到超越的推知方法。

(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数的本原说。

本质来源于抽象,抽象来源于具体,灵魂进化的方式:数和音乐。

通过毕达哥拉斯,西方人第一次不以自然的感性形式了解“绝对”,而把他了解为一种“思想的范畴”,这样一个原则就被树立起来: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正确的把握事物的本性。

从超感性世界到理念世界之间。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派在数中无法真正表达纯粹思维的话,赫拉克利特把探索的目光引向思维所居住的语言,逻各斯指示着蕴含在语言中的纯粹思维,却未曾在语言中找出纯粹思维,而巴门尼德实现了这一纯粹思维的探讨。

巴门尼德:a,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无中不能生有,找到哲学的终极任务——存在)B,存在是一个球体,四周被锁链固定着。

(存在是有限的,唯一的,完满的)C,能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感性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思,是因为他被客观思维所决定,即它成了能存在者,即客观思维世界决定感性世界。

(1)语言的本性是思维,语言表达存在者,即是思维做出存在者,语言是客观的,思维是客观的,而客观的普遍的思维规定隐含在语言的构造规则中。

(2)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3)思维决定存在。

(并非个人的主观思维可以与存在同一并决定存在,与存在同一并决定他的是客观思维即主宰一切的逻各斯)于是把思维规定实体化,使得存在者开始实体化,思维规定与感性脱离,成了自在自为的世界。

所以说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先驱。

3,本体论的形成——柏拉图来源(1)克拉底努: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现象界(2)毕达哥拉斯:从超感性世界到理念世界(3)巴门尼德:存在(4)苏格拉底:归纳,定义,本质——智思界,理念界柏拉图:现象界——理念界(如何到达和衔接)分有说,模仿说,灵魂回忆说。

“智篇”(没有解答)所以柏拉图的贡献在于分离,即两个世界。

以后的西方哲学一直在解决分离后的融合问题。

亚里士多德:原因论,实体论,存在论,范畴论,“个体化形式”——第一实体。

通感说,企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没有成功。

(理念,原型“看”,可看,但同时具有超越性。

即内在的超越性。

——康德的“先验”。

上通下达。

老子的“和光同存”,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为优越的地方在于犹太教的神具有绝对性,而基督教的神打破了这个东西)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5,近代西方哲学精神中对本原问题的回归及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思想的缺陷在于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中放逐了人本身。

说到底,人回忆与否根本无关紧要。

这一缺陷同时就是近代之前的西方本体论及之引导出来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致命缺陷。

这一缺陷必将导致对超验的,彼岸的真理体系的反抗,要求给以人本身在真理和现实中的中心地位。

而全部的问题不在于怀疑客观思维的真理品质,而在于将客观真理拉回人心,拉回到人的内在理性。

人的内在理性才是真理的发源地,人是真理的主体。

真理对人来说不是外部的权威而是内心的自由,这自由出自内心的理性的自觉。

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典型的二元论者,从怀疑一切既有的定论开始找到了最后的不可怀疑者,即: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不可怀疑,“怀疑”——“思维”。

思维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董事,而是我思,即是说“存在”是“我思”的结果。

由“我思”证明的“我在”之存在与感性事物之存在,是不同的规定,所以笛卡尔区分了两种实体“物质实体”“精神实体”。

笛卡尔的意义在于,不仅把彼岸的客观思维拉回人的内心,以便宣布真理属于理性的内在性,同时还为纯粹思维树立了他的对立面——广延(即存在),以追求真正的知识。

但如何再把这一对立面不看成对立面,使之成为真理自身的内容?笛卡尔无法对付这个问题,所以,最后,他还是借助神(上帝)这一绝对的实体。

拿他来保证纯思与感性内容的结合,即保证真理,这显然是从二元论立场转到一元论立场上去了。

但是,虚构神并不是对问题的解决。

可以说,整个近代的西方哲学都在对付这个问题。

——(如果要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分离,黑格尔——绝对精神说明了这点。

)四,西方本体论与中国的道根本区别:一体和两离具体体现在:哲学的目标,语言和途径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