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_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六章_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
定义:端部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
的道口,它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 道等。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 1.主线出、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入口 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也有设在行车道 的左侧。出口最好位于上坡路段,入口应设 在下坡路段。 通视区域:匝道汇入主线之前保持主线100m 和匝道60m的三角形区域内通视。
城市道路《城规》要求:立体交叉直行方向 的交通量较大时,变速车道可采用平行式; 直行方向的交通量较少时,变速车迫可采用 直接式。 2.变速车道横断面 由左侧路缘带、行车道和包括右侧路缘带在 内的右路肩组成。如图9-30。

3.变速车道的长度 变速车道长度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
使用,且有交织路段的交叉 。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多路立交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一)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 选定立体交叉位置的条件依据: 1.相交道路的等级 高速道路同其他各级道路相交应采用立体交 叉;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其他道路相交宜 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道路间的交叉,在 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用立体交 叉。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
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优点: ①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 ②车流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③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④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
入口
出口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影响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因素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二)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1.一条道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进、 出口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2.确保行车安全通畅和车流的连续。 3. 选形应与立体交叉所在地地形地物相适应。 4. 选形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 5. 选形应考虑是否收费和实行的收费制式。 6. 选形要考虑工程实施,造形和投资兼顾。 7.选形要和匝道布置全面考虑,分清主次。 8.选形应与定位相结合。
1)菱形立交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定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 离的交叉。 特点: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 有专用匝道,无冲突点,通行能力大。但占 地多,造价高。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 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子叶式、Y 形、X形、涡轮式、组合式。
(二)互通式立交的间距
公路: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km~
10km; 一般地区为15km~25kmm。最大 间距以不超过30km为宜;最小间距不应小 于4km。受限较严时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之 间不应小于3km,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 不应小于2km,枢纽与一般立体交叉之间不 应小于2.5km。 城市道路:两座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 按正线设计速度为80km/h、60km/h和 50km/h、40km/h,分别采用1km、0.9km、 0.8km和0.7km。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一级公路为干线公路且被交叉公路为四车道,
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 量达到10000辆以上; 城市道路当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 4000~6000辆/小时(小客车),相交道路为 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取交通管理 及交通组织措施均难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设 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2.相交道路的件质 高速道路间及其同一级公路相交处,以及高 速道路和一级公路与交通繁忙的一般公路相 交时,均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3.相交道路的任务 高速道路、一级公路与通往大城市、重要政 治或经济中心、重点工矿区、重要港口、机 场、车站和游览胜地及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 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2.
1)喇叭形立交
(1)A式: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或正
线)。
1)喇叭形立交
(2)B式: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或正
线) 。
2)苜蓿叶式立交 (1)标准形


(2)带集散车道形

3)子叶式立交:

4)Y形立交:
定向Y形

4)Y形立交:
半定向Y形

5)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3.道路资料 5.文书资料
(二)设计步骤 1.初拟方案 3.确定推荐方案 5.详细测量 2.确定比较方案 4.确定采用方案 6.技术设计
第四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设计依据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类型及主线的线形
指标
(二)匝道设计速度
(三)规划交通量
匝道的规划交通量是指远景规划年限的交通 量,设计时一般采用设计小时交通量。
(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
在匝道上左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 入。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在右侧驶出后左
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右侧驶入。
3)环圈式匝道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 回转约270°达到左转的目的。 特点:是右出右进;不需设构造物;匝道线 形指标差。
(四)通行能力
匝道的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 处的通行能力,以三者之中较小者作为采用 值。单车道匝道的最大设计通行能力为1200 辆/h。
二、匝道的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

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 后直接右转,到相交 道路的右侧驶入,一 般不设跨线构造物。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
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
(一)分离式立交
构成: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 间分离,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 特点: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 道路的车辆不能转弯行驶。 适用范围: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 的交叉。

(二)互通式立交 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 且上、下道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 驶的交叉方式。 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 冲突点,各方向行车干扰较小,通行能力大, 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三、匝道的特性
1.独立性
一座立体交叉的所有左转匝道只采用一种左
转匝道形式,可以组成完全对称的立体交叉。 如全苜蓿叶式、X形等。 2.对称性 3.组合性

1.对称性:
4.可达性
5.局域性
一个象限集中布置
两个象限集中布置
三个象限集中布置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线形
主线与匝道分流处的布置:分流处楔形端布置
硬路肩较窄时
硬路肩较宽时
二、变速车道设计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
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 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包括加速车 道和减速车道。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 的附加车道称为减速车道;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 的附加车道称为加速车道。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为高速公路与高速
公跨之间的交叉,其匝道无收费站等设施, 且应保证所有交通流无交叉冲突,也不得合 并设置收费站。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为除枢纽互通式立体交
叉之外的其他互通式立体交叉,常用于高速 公路或一级公路与双车道公路之间的交叉, 允许合并设置收费站和在被交叉公路的匝道 端采用平面交叉。
2.匝道竖曲线半径
(三)匝道横断面及加宽
1.匝道横断面
2.匝道圆曲线加宽
(四)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1.超高值 超高值按表9-12选用,积雪冰冻区超高不得
大于6%,合成坡度不得大于8%。当圆曲线 半径大于表9-13所列值时,宜保持正常路拱。
2.超高过渡段
超高过渡段长度计算公式与正线相同。 一般以正线边线不动并作为匝道超高的旋转
轴,沿超高过渡段逐渐变化,直至达到圆曲 线内的全超高。 3.超高设置方式 超距
匝道全长只需满足停车视距要求。匝道停车
视距如表9-14,积雪冰冻地区应大于括号内 数值。 2.识别距离 正线上分流点之前的视距应大于1.25倍的正 线停车视距。有条件时,宜满足表9-15所列 的识别视距。

(三)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方法步骤 1.初定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
2.立体交叉的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 3.立体交叉方案比选 方案比选的两种方法: 1)综合评价法
2)技术经济比较法
三、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

(一)设计资料
1.自然资料 4.排水资料

2.交通资料 5.文书资料
除环圈式匝道外,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左转匝道的分类:左转匝道可分为直接 式、半直接式、环圈式匝道三种类型。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
车辆直接从左侧驶出,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 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分为三
种形式。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 后左转弯,到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根据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分类:
1.部分互通式立交
定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
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 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地形地 物限制某个方向不能布设匝道时可采用这种 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1.匝道圆曲线半径: 公路:通常取大于一般值的半径,当受地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