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道路立体交叉
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匝道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 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采 用回旋曲线。
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匝道最大纵坡(%) 匝道设计速度(km/h) 一般地区
积雪冰冻地区
80 5
4
70 5.5
4
60 6
4
50 7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匝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为加宽前内侧机动车道 中心线的半径。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 立交的选型 立交主线横断面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定义: 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桥、隧、涵等跨 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在不同高程层面实现连续、 无冲突(或者少冲突)相互交错的连接方式。 优点: ①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 除或减少了冲突点; ②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③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④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 道路的干扰。
4
≤40 8
4
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 1) 匝道纵断面线形应平缓,且满足最小坡长要求, 避免不顺适的急剧变化。在条件困难时刻不受最 小坡长限制,以优化匝道上车辆经常变速行驶的 行车条件。避免断背竖曲线。 2) 匝道驶入主线附近的纵断面线形,要与主线有相 当长的平行段,充分保证主线上的视距,使车辆 能自然顺适的驶入主线。 3) 匝道及其端部纵坡处,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以保证有足够的停车视距
主要道路连续快速 部分转向交通存 行驶,次要道路存 在交织或平面交 在交织或平面交叉 叉
立 C类 连续行驶 (分离式立交)
—
—
二、立体交叉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 立体交叉口类型 快速路—快速路 快速路—主干路 快速路—次干路 快速路—支路 主干路—主干路
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
选
推荐形式 立A1类 立B类 立C类 — —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按几何形状分类 1.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1) 完全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2) 三枝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2. 喇叭形立体交叉
广州至惠东高速公路
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或正线)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5) 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保持一定净距:
• 干道的驶出或驶入紧挨着的情况应考虑变速道长 度及标志之间距离,根据所需距离最长的条件取 用。 • 驶入的前面有驶出的情况,应根据交织的交通量 计算其交织所需长度,并取其长者来决定距离采 用值。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 其尺寸应满足最小交织长度和环道计算行车速度 要求。
3) 环道车道数和路面宽度 • 环道一般设三条车道,交通量大时交织车道可设 臵双车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车道宽度必须按照弯道加宽予以加宽,交织车道 为双车道的仅需加宽一条车道。 4) 环道进出口设计 • 环道出口车道半径R1应大于进口车道半径R2。入 口车速和环道车速一致,出口车速略高于环道车 速。
3、立C类:分离式立交。
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
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
立体交叉口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征
立体交叉口类型 主线直行车流行驶 转向车流行驶特 特征 征 立 A类 (枢纽立交) 立B类 (一般立交) 连续快速行驶 较少交织、无平 面交叉 非机动车及行人干 扰情况 机非分行,无干扰 主要道路机非分行, 无干扰;次要道路 机非混行,有干扰
第六节 立交匝道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单车道出入口 1) 单车道直接式入口是按1:40~1:20(纵横比)均匀 的渐变率和主线连接,汇合点设定在主线直行车 道右侧边缘3.5m(一条车道)处,汇合点后方为 加速段,汇合点前方为过渡段。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单车道平行式入口是在汇流点处起,提供一条附 加平行车道,使车辆从汇合点处开始加速到接近 主线车速。在附加变速车道末端设臵过渡渐变段, 使有较长的的插入区段,有利于车辆驶入。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左转匝道 • 环形匝道 • 半定向匝道 • 定向匝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左转内环匝道的曲线布臵
第六节 立交匝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按线形分定向匝道、半定向匝道、左转环形匝道、 右转环形匝道 1) 在相交次要道路左侧车道驶入 2) 在相交次要道路车道驶出
二、主线纵断面线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二、主线纵断面线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三、非机动车道线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1. 平面线形 1) 非机动车道与主线平行布臵时,其平面线形与主 线一致。 2) 独立布臵的非机动车道平面线形由直线和圆曲线 组成,其缘石圆曲线最小半径为5m。兼有辅道功 能的非机动车道,其圆曲线最小半径采用机动车 道技术指标最小值。 2. 纵断面线形 1) 非机动车道纵坡度宜小于2.5%,最大纵坡度为 3.5%,大于或等于2.5%时
五、立交匝道超高与横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设计车速条件下,匝道平曲线半径引起的离心力 不能由道路横坡和正常轮胎磨阻力所平衡时,采 用小于不设超高推荐的平曲线须设臵超高横坡。 • 一般最大超高不超过6%,有冰雪地区不超过4%。
• 坡道上平曲线设臵超高,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 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5. 组合式立体交叉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6. 菱形立体交叉 • 将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中的主要干路高程在竖向 与平交路口分离,次要道路与四条匝道相接,仍 为平面交叉,可满足所有转向要求。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7. 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一、城市道路立交分类
第三节 立交的选型
1、立A类:枢纽立交
– 立A1类:主要形式为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 立交;宜用于城外 – 立A2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半定向、组 合式全互通立交。宜用于城外与中心区间
2、立B类:一般立交
– 主要形式为喇叭形、苜蓿叶形、环形、菱形、迂回式、 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宜用于城市中心区间
二、主线横断面布臵
第四节 立交主线横断面
• 一般主线横断面车行道布臵同路段。 • 设集散车道时,集散车道布臵在主线机动车道右 侧,其间宜设分车带。
一、主线平面线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 在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为保证驾驶员对交通 标志识别的要求,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1.25 倍的停车视距。
三、非机动车道线形
第五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 2) 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 半径为500m。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第六节 立交匝道
1. 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 类。 1) 右转匝道 • 定向右转匝道 • 半定向右转匝道 • 环形右转匝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右转匝道的曲线布臵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出口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入口 加速车道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分离式立交 没有匝道相互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辆不能相互来往。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 互通式立交 • 相交道路通过专门设立的匝道相互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 辆可以相互之间连续交流的。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 匝道端部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 等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 • 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 式和直接式。 • 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为单车道和多车 道型。 1.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要点 1) 立交枢纽匝道的出入口,应设臵在主线行车道右 侧。受条件限制设臵在左侧时,应把左侧出入口 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第六节 立交匝道
2) 出入口端部位臵应明显及易于识别 • 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臵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困 难地段可把变速车道端部设臵在跨线桥前。当设 臵在跨线桥后,距跨线桥宜大于150m。 • 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臵在凸形竖曲线上坡道上。 当设臵在凸型竖曲线下坡道处,应将凸形竖曲线 设臵得长些,以增大视距使驾驶员能看清出口端 部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点和匝道平曲线的方向。 • 入口端部宜设在主线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 利用下坡加速,并在入口端点应保持充分的视距, 以便匝道上汇流车辆能调整车速汇入主线车流间 隙中。
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或正线)
第一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 3. 迂回式立体交叉 (1) 双隧道远引式 (2) 双跨线匝道桥远引式 (3) 双跨线桥远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