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大一统”意识与“吊脚楼”危机的思考姓名:代伟班级:日语103班学号:1005020058 一,前言
在题为《探索贵州吊脚楼的文化》的讲座中,李国栋老师给我们系统讲述了吊脚楼的历史以及现在贵州各民族的吊脚楼的形态,然后从“吊脚楼暗示着原始稻作环境”“吊脚楼是汉字‘家’‘牢’的原型”“吊脚楼是汉字‘南’的原型”“吊脚楼传承着太阳神崇拜”等五个方面讲述了吊脚楼的文化含义,最后讲述了吊脚楼正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下的传承危机。
在讲座的最后,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贵州以及中国对于文化保护的两种方法,即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
我认为两种保护都具有各自特殊性,旅游开发通常靠“新建,仿建,广建”来对吊脚楼实施保护,笔者认为,这种保护形式有它的局限性,在整个贵州,靠着旅游开发保存文化的地方毕竟很有限,到目前为止只有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做得比较成功,目前也有许多地方正在仿效西江千户苗寨的做法,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大规模的“三建”政策,这对于文化本身,恐怕并非益事。
靠文物保护形式保护文化弱点更加明显,文物保护形式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无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不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吊脚楼作为贵州文化的标志之一,若没有更好的保护,比较消逝在历史潮流之中。
本文将从新农村建设下吊脚楼危机来看中国“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的特色文化缺失。
二,正文
1,中国的“大一统”意意识
大一统观念从夏代开始产生,经商周两代的发展积淀而成。
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突出王权的至高无上。
即人们所熟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日益完善,中央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力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政体达到了极盛期。
自西周以后,大一统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纵横论辩,各是其说,但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存在共识。
孔子所憧憬的是“天下有道”的大一统社会,要求“礼乐征伐自天自出”(《论语·季氏》);墨子提出“尚同”、“同天下之义”的观点,荀子同样强调统一的重要。
在《荀子》中,经常看到“四海之内若一家”(《议兵》)、“一天下,财万物”(《非十二子》)、“文王载百里而天下一”(《仲尼》)的说法。
中国秦汉以后,在国家观念上之所以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之所以都支持统一,反对分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大一统观念。
因此即便国家曾出现过多次分裂,也能够迅速走向统一,而不至于陷于长期分裂,更不至于像欧洲大陆一样形成为数众多的不同的国家。
秦汉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政体确立和大一统观念形成确立的时期,其后,世代相因,直至清末。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提出了思想大一统的建议,“别黑白而定一尊”。
秦代真正做到了“通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但秦建立的大一统模式,到了汉代才真正巩固下来。
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在著名
的“天人三策”中,把“大一统”放到天人古今的广阔背景下,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而对大一统政权的存在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给予了理论的证明。
汉代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儒家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德主刑辅、仁政德治的文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后,历代开国君主都赋予“天下统一”以最高价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所以被后人推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开疆土、平天下,完成了统一大业。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大一统”观念,已成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
它不仅推动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向心力的整体;同时,这种观念还促使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以儒家为核心,以儒、道、佛为主体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大一统”
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大一统”让我们不断模仿
在新农村建设中,危房改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笔者在12年7
月份在黔南州兴义市贞丰县百层中学支教时做过一个题为《集团帮扶下兴义市贞丰县百层镇的发展成效调研》的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是近三年发展最为显著的一点。
现摘录新农村建设部分如下:
2012年,白层镇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对象79户,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增强农村住房的防灾抗灾能力。
现已建成坝桥村省市共建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力争完成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
由政府出资出力,在白层镇多处建造了独具南方特色的居民楼。
白层少数民族众多,以布依族为主,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
而建造南方特色风情楼,能使本地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线,更好地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线路,从而开拓新的致富之路。
白层镇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69户,现已建成坝桥村省市共建新农村建设配套项目,力争完成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
如上文所述,百层镇的新农村建设为南方风情建筑,所谓的南方据南方据笔者调查发现,大概属于安徽,湖南一带房屋特色。
贵州的特色在哪里呢?模仿的确能缩小差距,但只有特色才能引领未来。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
3,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减少
2011年3月,我随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黔南州惠水县羡塘中学进行支教活动,羡塘乡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全乡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大街上已经改成了一排排的砖瓦房,但在大部分乡村,依然有许多“吊脚楼”。
楼为两层,第一层专事猪牛,但近年来这种房屋已经无人住,大部分人都在政府的鼓励下,拆得七零八落。
建起的房屋是一楼一底的混立体房屋,全都是白墙红瓦,没有任何特色。
4,关于“西江千户苗寨”古建筑保护模式的思考
2011年5月,笔者有幸去了一次西江千户苗寨,现在发展肯定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去时苗寨正在修建许多的建筑,建筑一般是三至五层不等,全部是吊脚楼,情景非常壮观。
因为还没有完全开放,游客不是特别多,但商业气息已经十分浓厚,但苗人的质朴和勤劳的优良品德还非常明显,我们一行四人曾在一农家住了一天,主人在河道住着生意,女主人把我们领过去后,出给予一般的服务物品外,还让我们自行自作事物,她之后一天中没有回过旅馆,甚至第二天我们退房也是到她做生意的地方。
结账时我问老板“你就这么放心我们,难道就不怕我们跑了吗?”老板听完后满脸的诧异,很明显他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对于这件事本身我有很多感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人的质朴,未经商业腐化朴素恐怕现在早已不见。
那么这种质朴也是否应该向他们世代居住吊脚楼一样该受到保护呢。
这种质朴可能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吧。
现在贵州芭莎苗寨等积极学习西江苗寨,这种开发只能让文化贬值,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古来就有物以稀为贵之说,若处处皆是西江,那么西江存在的意义恐怕就没有了吧。
若处处皆有茅台,那谁还买茅台?
三,思考
1,保护吊脚楼可以仿建扩建新建,那种逐渐消失的质朴也必须向四方扩展,以防这种高贵的品德流失在商业活动之中。
2,新农村建设应当舍弃盲目模仿,应该探索符合贵州自己特色建筑,让远来的客人和我们的子孙知道我们是贵州人,不是江西人,也不是安徽人。
3,旧的东西不一定代表落后,还可能是文化的积淀。
4,中国的大一统意识让人们不停地模仿,消失了文化的特色。
5,吊脚楼面对的危机不仅仅是吊脚楼传承的危机,更是人们文化意识的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