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
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3、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4、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难点:主动运输
五、教学思路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
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六.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八、教学设计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2、胞吐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角色的转变。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本节的重点,主动运输是本节的难点。

我利用自制的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充分利用了教材插图、图表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设备,灵活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深化了教学重点。

3、由于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生生互动、生生互评场合较多,因此在教学时间上较难把握,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一定灵活应用,有效地进行调控,才能确保本节课在既定时间内按预定目标完成教学。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5章的第3节。

(1)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新课标主导和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课前的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展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老师的引导协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了解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深化,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从推行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上都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学生的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1)回顾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过程;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比较;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探究实验过程的回顾,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本节课强调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得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上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实际问题,便利于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③通过探究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

六、课前准备
1、课前实验所用的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为对照组,另一为实验组,均保留着实验结果)。

2、自编《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课件。

七、教学流程
1、环节流程
2、环节内容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环节4
环节5
(设计: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武前进)
(2)案例点评
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自习,而是要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和目的去学习,所以在进行自主性学习之前要向学生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其的干扰。

虽然说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有差别,但这可以通过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测、弥补和提高。

因此,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其作用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基础知识的回顾是为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最后的课堂自测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设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来完成,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难点突破和知识的深化、迁移,把学生从对知识的简单识记带入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中去,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使用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评:钟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