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 宋诗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2、晚唐体 • 与白体同时存在,因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 而得名。这派诗人多为山林隐士和僧人,主要 作家有林逋、潘阆、魏野以及惠崇为代表的 “九僧”。 • 他们长于五言近体,多就眼前景物抒写山林之 趣,题材狭窄,但风格清新秀雅。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简析: •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 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 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 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 无一字无来处,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2、江西诗派: • 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 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尊黄 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他们在题材取 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以黄庭坚的诗歌 理论为指导思想,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 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形成 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
•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倡“一祖三宗”之说,以 杜甫为江西诗派的祖师, 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 与义算作三大宗师。
五、南宋中兴“四大家”的超越
1、中兴四大诗人: • 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的并称。 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缺乏 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 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 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 成大、杨万里次之。
• 陆诗的题材内容: A、抗敌复国,是最重要的主题。如《山关月》、 《书愤》等。 B、写景咏物,表达隐逸情趣。如《临安春雨初 霁》、《游山西村》等。 C、表达爱情。如《沈园》二首。
寤寐不忘中原,词情悲壮: • 指陆诗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 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陆游的爱国诗: A、抒发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B、揭露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政策。 C、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C、由实景想象出虚景,善于无中生有,不断展 开不断深入。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与成就 •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 人、涪翁,江西人,有《山 谷集》。 • 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 响深远的大家。
• 黄庭坚的诗论: A、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西昆体。 B、主张去陈反俗,积极创新。“文章最忌随人 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颔联的妙处; • 动中有静的手法。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三、王安石和苏轼的开拓
• 经过百余年的孕育和欧阳修等人的革新,到神 宗、哲宗二朝(习惯上以哲宗的年号“元祐” 来指称),宋诗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与 “唐音”并称的“宋调”,即宋诗不同于唐诗 的时代特色最终凝定确立。
二、欧阳修和苏舜钦、梅尧臣的变革
• 一变审美理想 • 二变题材取向 • 三变创作方法 三个方面奠定了宋诗的基本格调。
三人各成一家:
• • • • 欧诗清丽婉转,《戏答元珍》是代表作; 梅诗闲适平淡,著名的如《鲁山山行》; 苏诗豪迈奔放,《淮中晚泊犊头》意境阔大。 三人中梅尧臣的成就和影响最大,被称为宋诗 开山之师。
2、江湖诗派:
• 南宋后期以江湖谒客为主的一批诗人称为“江湖 诗派”。因杭州书商陈起刻印《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身份各异,又没有江西诗派那样明确的宗派 意识,所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作家群体。其中以 刘克庄,戴复古的成就比较突出。他们诗歌的境 界比四灵诗要宽斋,其诗摆脱前人藩篱,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人称为“诚 斋体”。诚斋体的取材主要是自然景 物,特点是想象丰富新奇,语言自然活泼,富 有幽默诙谐的妙趣。它把江西诗派的师法古人、 艰涩奇峭变为师法自然、自然平易,在创作方 向上是对江西诗派的一个变革。
3、范成大的诗歌 A、关心国事。如使金纪行诗七十二首; B、感念民生涂炭。如《催租行》、《后催租 行》; C、田园诗。如《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A、陆诗的艺术风格是雄浑奔放,气象开阔,凝重沉郁, 感情热烈,同时又清新明丽,疏朗自然。 B、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特征。 C、在诗歌体裁方面,各体皆工。 七言→七古、七律和七绝→七律 D、在诗歌语言方面,陆诗平易晓畅,精炼自然,富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六、南宋末年的诗歌
3、西昆体 •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 编辑的《西昆酬唱集》得名,推崇李商隐,辞 藻华丽,讲究用典,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 鲜明的时代精神。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 惟演。 • 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 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 西昆体的主要题材和艺术特征: • 主要题材:1、怀古咏; 2、咏物诗; 3、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的诗。 • 艺术特征:对仗工稳,整饬典丽。 • 缺陷: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艺 术缺乏自立精神。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需嗟。
• 诗的开头二句将写意与写实巧妙结合,中间二联极力渲染春寒料峭下的勃勃生机, 也流露出病中离乡索居的感慨。然而诗人并不悲观,在诗的结尾他坦然表白:我 们虽然曾经在繁花似锦的西京洛阳作客,即使眼前这些野花开得晚些,也无需嗟 叹——这既是对朋友元珍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宽解。
宋代诗歌
宋诗流变概说
• 宋诗演变的重要线索:
宗唐三体→欧王苏等→江西诗派→中兴四家
• 学习重点: 苏轼的诗歌创作、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南宋 中兴四大家
一、宋初三体
“三体代兴”: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 谓宋初三体之说。
1、“白体”
• “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而形成的一种诗风,代 表作家有王禹偁、李昉、徐铉,主要效法白诗的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的写实传统,诗风平 易浅切。 • 王禹偁是“白体”诗人中成就最高者,承白诗的现 实传统,关注民间,诗风平易流畅,并带有议论化 和散文化的特点,代表作《村行》,被誉为“独开 有宋风气”。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通达人生观的艺术再现; • 善用比喻; • 语言平易流畅。
• 苏轼诗歌艺术风格: A、以文为诗,散文化,议论化。 B、擅长使用比喻,前无古人。
1、王安石的诗歌 • 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 前期诗歌包括政治诗、抒情诗和咏史诗,具有 浓厚的政治色彩,风格直截刻露。如《河北 民》、《明妃曲》等。 • 后期创作大量写景抒情的绝句,虽在内容上不 似前期的气势磅礴,但艺术上更臻于成熟,世 称“王荆公体”。如《书湖阴先生壁》、《泊 船瓜洲》等。
1、永嘉四灵:
• 南宋后期诗坛上,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皆 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且字号中都有一个 “灵”字,故称。他们作诗内容比较单薄,艺术 上以贾岛,姚合为宗,专攻五律,以萧散淡远为 共同风格。由于“四灵”出现在江西诗风长期笼 罩诗坛之后,故其雕琢功多而又注重白描的诗风 多少有一些革新的意义。
C、以才学为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 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 • 夺胎换骨: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 的语言或有所引申发展。 • 点铁成金: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重新熔 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
“山谷体”:生新瘦硬 • 第一,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 用典。 • 第二、在声律方面,好用拗句,喜押险韵。 • 第三、重视炼字造句,去陈反俗,务新求奇。
4、中兴之冠——陆游诗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 • 陆游现存诗歌9400多首,是宋代留存作品最 多的诗人,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
陆游何以为“中兴之冠”? • 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 • 寤寐不忘中原,词情悲壮
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 • 指其诗具有广泛的题材、多样化的风格和老练 的技巧。 • “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 变。”(赵翼《瓯北诗话》) • “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赵翼 《瓯北诗话》)
《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2、苏轼的诗歌 • 苏轼的思想个性: 儒、道、佛的融合,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 A、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B、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C、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 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A、对现实的批判干预,如《荔枝叹》; B、对自然的体悟抒怀,如《游金山寺》、《饮 湖上初晴后雨》; C、对人生的感悟思考,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荆公体”:
主要是指王安石后期的诗歌风 格。 其后期诗歌,尤以绝句最高, 体现了向唐诗回归的迹象,往 往继承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 之精神,描写细致,言辞精 巧,韵味隽永。又为初步形成 宋诗特色作出贡献,对后来黄 庭坚、杨万里等人的影响颇大。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