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2011 至2012 学年度第 1 学期)题目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科目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姓名常悦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入学年月2011年9月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现代教育技术常悦[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对于网络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对策引言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青少年当今上网现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

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

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

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

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

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

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2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双重影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

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

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2.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2.1.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2.1.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1.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

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

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

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2.2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2.2.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

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

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

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

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

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

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2.2.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

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3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对策3.1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积极作用促进发展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3.1.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加强大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青少年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

为此,要保证大中小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3.1.2尽快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网上活动。

互联网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

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

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为此,要坚持以网站提高青少年素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特征和青少年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青少年网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阵地。

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是支撑青少年网站的重要支柱。

如果一个网站缺少青少年参与的网上活动,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神”。

我们要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青少年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3.1.3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在青少年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进展缓慢。

能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关系到青少年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青少年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

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三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四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五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

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应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电脑和网络,还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要注重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3.1.4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这给青少年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

怎样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的“摇篮”中健康成长,成为网络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一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二要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青少年“免疫”;四要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