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网络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信息工具, 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随着网络的发展, 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的主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
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促进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以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努力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心理影响。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1、引言9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开始接触新媒体技术。
1992年全国城市青少年(10岁—15岁)媒介接触调查表明,13.2%儿童使用过计算机。
1996年的又一次调查显示,全国14个大、中城市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已达20.6%。
1998年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五城市青少年(10岁至15岁)调查显示,22.9%的家庭有计算机,其中联网的计算机占2.6%。
1998年北京城区青少年(10岁至18岁)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已达42.4%,其中上网为8.4%。
也有超过20%的青少年在网吧等地上网。
至2000年,中国网络用户已从1995年的15000猛增到2250万,其中有不少青少年。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
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
2007年新增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未满18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成为这次网民增长的主力军。
调查表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也愈来愈大。
科学发展不断证明,科学技术既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也能危害人类的利益。
网络作为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新生儿,毫无例外也有这种双面特征。
如果正确利用网络,它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净、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消极的影响2.1 网络阻碍了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流动速度快,远远地超出了个人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面对如此大量的网络信息,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和可运用性便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青少年辨别力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因此当他们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很容易导致信息综合症。
即无法选择信息或者吸收信息太多而输出信息减少,这样,在认知过程中,输入的信息和能够处理的信息便失去了平衡,甚至会使青少年麻木地接受信息刺激,失去了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空间和余地。
由这种状况所导致的认知惰怠会阻滞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
此外,信息网络的主页制作精美、内容包罗万象。
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地连接机制以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美丽无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
青少年盲目的穿梭于各个论坛、报刊杂志、虚拟图书馆和电子咖啡屋之间,他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而不良信息阻碍了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2 网络阻碍了青少年的情感发展青少年的情感发展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力与大量信息的环境里,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显得更加曲折和不稳定。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dopamine) 的化学物质水平提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但之后颓废和沮丧感都较之前更严重。
因而青少年在网上所显示出的兴奋会随之被消沉所代替。
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甚至会导致情感缺失或网络成瘾,导致“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这是一种伴随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是指那些淹滞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的青少年,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使其人格受到极大影响的一种疾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该病的典型包括: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游戏成瘾和色情成瘾等。
在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这种病症的10 条标准:下网后总是不忘网事;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控制上网;一旦减少上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一年只要有过五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痴”。
[4]根据网上发表的一份“网络成瘾”现象报告表明,我国中学生及大学生的确存在部分网络成瘾或成溺现象。
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大三的男生因上网过度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
这名大学生早上八点进机房,直到晚上九点机房关门才离开。
因过度上网,这名大学生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长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2000 年3 月初,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男生余某因终日沉溺于网吧,导致全部学科成绩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
广州中山三医院心理门诊的潘集阳博士后说:“这种由上网引起的心理疾病实际是强迫症的一种。
它和吸烟、吸毒以及病态赌博狂类似,患者有强迫性心理潜质,被某一事物激发后便沉溺其中,如果不加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热衷于网上的人际交往、网上游戏、网上赌博等,他们把整个的感情都依附于网络,同时对周围的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缺乏真情。
因此,过度的网上交往影响了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社会性、独立性和稳定性。
2.3 网络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丰富多彩的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想潮流也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网络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外交战略上,美国利用因特网的意识十分明显,并且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自觉行动。
美国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
新西兰的一位信息技术专家指出:“美国从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国的东西,然后,再向全世界传播。
”在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中,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的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微型视听系统以及信息网络,通过无法阻挡的电波,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第三世界进行文化倾销和长期占领对方的文化阵地。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
就网络上语言来说,英文信息占95 %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 %,英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文。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其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状况必然会对尚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价值观念的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2.4 网络束缚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有些青少年过分沉溺于上网和网上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网的时间增多,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减少。
上网减少了青少年社交活动时间“, 下网”后又感到更加空虚、孤独、内向。
(2) 热衷于网络交往而疏远于现实的人际交往。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学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超过五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 4 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认为,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和他们现实交往的时间成反比。
因此,他怀疑:国际互联网可能会制造一个孤单者的世界。
(3)网络开放、自由的特点又使网上非正当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管理。
青少年交往经验不足,在网上很容易受到侵害。
青少年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攻击,担心个人的隐私被偷窃,因而搞的身心疲惫,更无任何时间去应付现实交往。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青少年也害怕被别人攻击或自己本身会显示出攻击性,这又严重影响了与他人的真诚沟通。
(4) 青少年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网上人际信任危机使得青少年怀疑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真诚性,从而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网上,青少年虽然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形象、传情达意、表示心迹,但网络的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描述的是精心包装过的心理自我。
这种心理自我往往与现实自我相距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这虽然为性格内向者提供了较大的交往空间,但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则不利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稳定性。
2.5 网络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淡化了道德情感青少年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网络上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黄色的和暴力的信息。
专家调查表明,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 %的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 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
一些自控力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点,一些不良的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所始料不及。
据不完全统计,60 %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了网上的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 %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有可能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
随着“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
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是削弱了人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使青少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了。
更有甚者,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中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
有的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由于在网络上与志愿相投的陌生人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青少年本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网上价值观弱化了传统道德价值观。
在传统交往中人们遵守着一定的价值标准,而在网络中,流行的是随意交往、自得其乐、为我所用、不计后果。
传统的伦理道德以诚实守信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但网上容许合理的虚拟,这与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是矛盾的。
青少年网上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道德行为,语言粗鲁,人身攻击很容易造成道德感的弱化。
据调查,有37. 4 %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有31. 4 %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在网上撒谎也是不道德的”,还有29. 4 %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