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水利工程建设:
先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隋朝:京杭大运河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小农经济:
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
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
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
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巩固了政权
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
6.重心南移:
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
命题:1.就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角度命题;2.就小农经济的特点角度命题;
3.就经济重心南移影响角度命题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例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例4: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例5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例6:右表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例7: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纺织的主要成就:
①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②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③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的主要成就:
①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②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③魏晋时期:灌钢法
3.制瓷的主要成就:
①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4.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经营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
官营政府直接经营、“工
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
场流通
无偿调用
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
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
部分出售
农民
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于世界5.资本主义萌芽未能突破
——①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革新动力和基础;
②君主专制制度下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限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其重义轻利观念限制技术革新
命题:1.就文明史观考察古代手工业主要成就;2.就古代手工业特点角度命题
例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 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例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例3: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历程:1.春战:工商食官状态被打破;大都市、大商人的出现
2.秦汉: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草市兴盛、柜坊、飞钱
4.宋元:交子、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5.明清: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兴起、区域性大商人出现、长途贩运、
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开始货币化
政策:1.重农抑商
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反应,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②保障财政收入、巩固政权的需要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积极作用;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闭关锁国
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反应,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②应对敌对势力,巩固政权的需要③应对西方殖民侵略的需要
评价:①一定时期内延缓了西方殖民侵略;
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导致了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西方
命题:1.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2.从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
从市坊关系的变化角度命题
例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例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
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例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例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