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
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
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
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
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 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年度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
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
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
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
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 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