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澳门观光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澳门观光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中国建筑澳塔项目经理部China Construction Macau Tower Project Management目录1.编制说明和编制依据1.1编制说明1.2 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与特点2.1 工程地址与环境状况2.2 工程地区气象状况2.3 工程设计简介2.4 工程特点3.施工部署3.1 施工任务划分3.2 总体施工程序3.3 施工组织4.主要施工机械的选用4.1 塔吊4.2 施工电梯4.3 其它施工机械5.主要工种工程和塔身特殊部位施工5.1 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方法5.1.1 钢筋工程施工5.1.2 混凝土工程施工5.1.3 模板工程施工5.1.4 预埋铁件施工5.2 塔身、塔身特殊部位和其它分部分项工程施工5.2.1 塔身施工5.2.2 塔身变截面(环梁)施工5.2.3 塔顶平台(桅杆基座)施工5.2.4 下支腿施工5.2.5 上支撑及塔楼钢结构施工5.2.5.1 上支撑施工5.2.5.2 塔楼钢结构施工5.2.6 桅杆施工5.2.7 塔楼梯墙架、楼梯和楼盖施工5.2.8 观光电梯井托梁墙架和支撑施工5.2.9 予应力施工6.风、雨季施工措施7.质量保证措施8.安全防护措施9.确保筒身外壁清水砼F5x饰面措施10. 施工进度计划11.劳动力需用计划12.施工平面布置图1.编制说明和编制依据1.1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澳门观光塔工程设计文件规程、标准和工程总承包合同的要求,结合工程场地实际情况,澳门地区有关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进行编制,是指导澳门观光塔安全、优质、快速、低耗顺利组织施工的主要经济技术文件;●指导本工程施工需要编制的经济技术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施工组织设计;第二层次:分部分项工程(特殊部位)、工种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详《施工作业指导书目录表》;第三层次:分项工程、工种工程技艺评定准则(包括样板、样板说明、施工工艺标准和技术交底等);●本施工组织设计报经主管技术领导审批以后实施。

实施中必须坚决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或在执行中打折扣,确保其权威性和法规性;●本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中可以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优化”,但必须按审批程序报批,经批准后方可按“优化”后的方案实施。

1.2编制依据●澳门观光塔招标文件;●澳门观光塔工程总承包合同;●澳门观光塔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澳门观光塔设计采用各国(地区)的技术标准、规、规程,详《澳门观光塔采用技术标准、规统计表》;●澳门地区有关地方性法规;工程现场实际状况。

2.工程概况与特点2.1工程地址及环境状况●澳门观光塔选址于澳门半岛南湾填海区最南端的D区1号地块上,紧靠海边,塔的南侧离海堤不足10m。

●该填海区地域宽阔、平坦,目前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整个填海区已被正式道路分割成若干地块。

但尚未进入正式开发期,故车流、人流较少,较为冷清。

●塔区道路已经建成通车,的士、卡车可通往海关、码头和市区任何地方,交通十分方便;Φ100mm正式水管线路已接进塔区,可满足施工需要;正式电源已通,另配备一台200kw发电机共临时停电时使用。

2.2工程地区气象状况●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与省沿海地区气候相似,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无明显冬季,年平均气温较高,春夏两季湿热多雨,入秋以后受岭南焚风影响,气候干热,降雨量明显减少;●据澳门气象台统计资料表明:在历史上澳门地区的:——最高气压为1025.6BPa,出现在三月;最低气压为954.6BPa,出现在五月;——极端最高气温38.9℃,出现在七月;极端最低气温-1.80℃,出现在一月;——相对湿度平均最高87%,出现在四月,最低湿度10%;——降雨量最多是四至九月,月降雨量最多达917.9mm,出现在七月;最少为150.8mm,出现在十二月;——主导风向:1~2月份:N&NW(北风和西北风);3~5、8~9和12月份:E&SE(东风和东南风);6~8月份:SW(南偏西风);11月份:N(北风);●台风和热带气旋将是施工期间可能反复出现的最大灾害。

根据省气象资料,西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是全球台风和热带气旋生成最多的地区,平均每年有近30个台风(热带气旋)出现;尤其进入秋季以后,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使生成于热带、副热带的热带气旋大量出现,虽多局限于低纬度地区活动,但一有时机,便会北上侵袭我国沿海地区。

根据1949年以来统计,秋季有24个台风登陆;在10月下旬以后登陆的台风也有8个之多,迟至12月仍有台风登陆;且半数风力在10级以上,其中:一年中第一个登陆的台风最早是1951年5月13日;最迟是1996年9月9日。

一年中最早结束台风的是1956年6月30日;最晚在1974年12月2日还有台风登陆。

●据澳门气象台统计,本澳有记录以来,台风最高风速124km/h,同时吹烈风程度之阵风风速达166km/h;发生在1993年9月17日,台风编号9316,台风名称“贝姬”,西南偏南风,台风中心靠澳门45km;最高阵风风速211km/h,发生在1964年9月;全年受台风和热带气旋影响最多达12次,发生在1974年;全年受台风和热带气旋影响最少为2次,分别发生在1969年,1997年,1998年;一个月受台风和热带气旋影响最多为4次,发生在1995年8月;台风和热带气旋具有极大的摧毁力,登陆时一般风力可达12级,极少有的可达17~18级。

施工中将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可靠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把可能出现的台风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故施工期间要与澳门气象台紧密联系,随时掌握气象动态,在台风来临前要密切注意澳门气象台的风球警示,随时收集有关法规,提前做好抗御台风的物资准备。

2.3工程设计简介●澳塔塔顶标高+342.8m,地面以上高度338m,地面以下8.7m(地面相对标高+4.80m),施工总高度(从筏板面标高-3.9m起):342.8m-(-3.9m)=346.70m。

整个塔身按结构和使用功能设计将其划分为四个区段:从T1层(-3.90m)~T22层(+80.80m)为基座段;从T22层~T48层(+184.80m)为塔身段;从T48层~T65层(+252.80m)为塔楼段;从T65层~T88层(+342.80m)为桅杆基座和桅杆段。

●澳塔钢筋砼塔身设计为圆锥台形,中部带连墙的筒中筒结构。

塔身下部最大直径16140mm,壁厚500mm;塔顶直径12000mm,壁厚350mm:筒为附在连墙上的钢筋砼工作服务电梯井道。

连墙壁厚200mm,筒壁厚150mm,从下自上截面不变;塔楼和桅杆设计采用钢结构。

其中桅杆下部40m,部为非结构性的预制砼爬梯筒,后设计改为同直径的钢爬梯筒,外部为以钢管为主腹杆的钢构架,是上部50m钢桅杆的承重结构。

塔身砼强度等级C55(英标),主筋竖筋以Y32为主,水平环筋以Y25为主,部分暗柱使用Y40;连墙和电梯井使用Y16主筋。

全部英制生产钢材。

钢筋连接Y25以上原则都采用平螺纹接头。

●由于塔址选定在珠江口海边,故结构工程以台风为主要荷载进行设计。

为防止塔身倾覆设计在T22层(+80.80m)以下设计了8条支腿,承担整个塔身荷重的1/2;为解决塔楼的外支点,并设计出塔楼的独特外观造型,设计在T48层(+184.80m)以上采用了向上逐渐开的8条斜支撑。

支腿和支撑都按45°方位角均匀分布在塔身四周。

根据设计塔身为现浇清水砼F5x饰面;支腿和上支撑为预制砼模壳F5x饰面。

●由于下支腿和上支撑以及支腿和支撑连梁对塔身在结合部形成集中荷载局部承压,对此设计采取了将该区段塔壁向增厚,成为环梁的方式来进行结构处理。

因而,自上而下塔壁变截面达5处之多。

截面增厚量最大为1500mm。

而且下支腿和上支撑与塔身结合部设计采用了二次浇筑砼,增设了后有粘接预应力锚杆。

●整个塔体除沿塔高分成四个区段以外,设计还以4m模数进行分层,并在塔身外壁按4m模数设置施工缝即梯形凹槽分格装饰线,从底板面到桅杆顶共分成T88层。

各层功能情况大致为:T1~T2层:地库B2层,-3.90m~-0.4m,层高3.40m,为塔的观光进出口层;T2~PLAZA:地库B1层,-0.40m~+4.8m,层高5.20m,为塔的餐厅进出口层;PLAZA~T4层:广场层,+4.80m~+8.8m,层高4.00m ;从T4层(+8.80m)至T53层(+204.80m),偶数层为楼盖层,奇数层为空层无楼盖,实际楼盖层高8m;T53~T54层:为停车房层,+204.8m~+210.26m,层高5.46m;T54~T55层:为消防控制中心/下部避难层,+210.26m+213.5m,层高3.24m;T55~T56层:为中避难层,+213.5m~+216.74m,层高3.24m;T56~T57层:为上避难层,+216.74m~+219.98m,层高3.24m;T57~T58层:为电力设备层,+219.98~+224.48m,层高4.50m;T58~T59层:为主观光层,+224.48m~+228.26m,层高3.78m;T59~T60层:为观光夹层及茶座,+228.26m~+233.30m,层高5.04m;T60~T61层:为旋转餐厅层,+233.30m~+237.62m,层高4.32m;T61~T62层:为室外观光平台/通讯层,+237.62m~+240.7m,层高3.08m;T62~T63层:为消防泵层,+240.70m~+242.68m,层高1.98m;T63~T64层:为塔楼屋面/下部通讯层,+242.68m~+247.74m,层高5.06m;T64~T65层:为上部室外通讯/电梯机房层,+247.74m~+252.80m,层高5.06m; T65层:为塔顶平台/桅杆基座,标高:+252.80m。

●塔各层楼盖的结构形式,根据功能需要,分别采取:1)钢梁、压形钢板钢筋砼楼盖;2)在钢梁上直接铺设镀锌钢格栅板楼盖;3)上述1)、2)型同时使用的楼盖。

各层楼梯原设计均采用钢筋砼预制梯段现场安装。

后因爬塔吊占据其位置,而且爬模平台预留吊装孔尺寸不够。

经与业主代表工程师协商,改为钢梁预制钢筋砼踏步楼梯,解决了吊装的困难。

但地库和塔楼区的剪刀形楼梯设计坚持不能改变。

各层楼盖均以连墙为界,分隔为东北和西南两块。

东北侧一块主要为电梯间,共设三台高速观景电梯和一台工作服务电梯;西南侧一块主要布置楼盖、疏散楼梯、主管道井。

观光电梯井道使用托梁钢结构墙梁分隔。

由于井道很窄,为避免电梯高速运行时空气产生涡流和响声,托梁钢结构的安装必须十分垂直。

●桅杆从T65层—T88层,由钢爬梯筒、钢桅杆和钢构架组成:钢爬梯筒在塔顶的中心部位,第一节高10m(T65—T68层),外径为4.50m,壁厚20mm;第二节高30m(从T68—T73层),外径为3.50m,壁厚20mm的钢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