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题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主题】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手法】1.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明一去不返。
3.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用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4.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
答:这句诗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
2.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主题】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手法】1.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⒊“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⒋“徙倚”是什么意思“欲何依”,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⒊早寒有怀(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
【手法】⒈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⒉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
答:作者捕捉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⒊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主题】本诗触景生情,借景抒怀。
表达作者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手法】⒈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答:“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写出了云蒸霞蔚、万马奔驰之势;“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势宏大。
⒉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采用了类比的手法。
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
这两句诗意在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
⒊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
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5.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主题】本诗借楼吊古,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手法】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忧思之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落”“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6.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主题】诗通过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手法】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答: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
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答: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
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3.这首诗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一种有何特色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是比喻。
如“孤蓬”、“白云”、“落日”,以景喻情,形象鲜明生动,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4.颔联中“孤蓬”一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在全诗内容的抒写与行文的安排上起何作用答:比喻。
“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5.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比喻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题】作者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了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手法】1.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
请以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答:诗中的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诗人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本诗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3.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4.“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奔放而生动。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主题】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手法】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9.浣溪沙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手法】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虽政治失意,但却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2.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题】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手法】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