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一章绪论
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
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
会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广义)
将政治制度理解为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治统治的形式的总和,即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狭义)
2、特点:①历史性;②稳定性;③强制性;④合法性
3、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在社会各项制度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5、社会的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之间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性质是一致)
6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起导向作用。
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记录
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
8、根本政治制度: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
②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
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的实施和巩固。
10、1986年,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1、政治制度的改革主要有:改革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出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
改革行政体制、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多党合作等。
12、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果:
a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
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b 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
c 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d 实施公务员制度
e 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
f 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g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
h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I 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J 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13、着重加强制度建设的内容: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③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④改革和晚上决策机制
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⑨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1、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共行政机关的职权,兼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
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
2、《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据此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3、1956年底,我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①1956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新的历史时期
5、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纲领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稳定又积极的发展新阶段。
6、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是社会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7、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方面有几个显著特点:
①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②无产阶级人数很少
③广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一样,深受三大敌人的剥削和压迫
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8、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①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④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9、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①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②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0、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是政协。
第三章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1、国家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
(单一制、复合制)和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
4、君主制:1)专制君主制:①奴隶制专制君主制
②封建专制君主制
③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君主立宪制:①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②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5、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君主的权利虽然受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国家权力仍掌握在君主手里,君主
拥有立法权,任命首相,组织政府,政府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君主
掌握武装力量,决定战争与和平等。
6、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由议会掌握立法权,并由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负责组织政府,议会是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是虚位元首。
(英国国王、日本天皇)
7、共和制政体实行限任制
8、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区分各种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
9、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政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
10、决定一个国家采用单一制还是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因素、经济发展以及历史传统、
民族问题、宗教因素等
11、单一制跟复合制的区别: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
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
12、联邦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它是指由共和国、州、省、邦等成员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它在
中央政府和区域政府(联邦成员)之间划分权力,各自都拥有某些独立的权力。
13、国家行政机关、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4、决定中国走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有:
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
④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
15、中国的单一制结构形式的特点:
①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
②在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
③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
16、各类政体都具有三个要素:
①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部分)
②行政机能部分
③审判(司法)机能
17、国家职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议事立法权→立法机关;
②行政管理指挥权→行政机关;
③司法权→司法机关
18、《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共七类。
19、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可以分为五部分:
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
20、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