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摘要】认知科学家bruno g.bara 的著作《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过程》对认知语用学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论框架,重点探讨了交际认知过程的一般性和交际行为的特殊性,发展了人类交际和认知的语用学理论,也发展了语用学领域的方法论。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意识;述评本书作者bruno g.bara作为一位认知科学家,在本书中将重点放在交际认知过程的一般性和交际行为的特殊性。
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两点:(1)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活动,涉及两个或更多参与者的互动,是彼此自觉有意建立的一种相互活动;(2)交际参与者需要有相同的大脑意识才能使交际活动成功的进展。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交际中参与者的各种大脑意识下一个正式的定义以及对它们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些定义及解释构成了一个能够解释说明和理解交际行为的逻辑模式。
全书共六章,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各章内容以及简评。
一、内容简介1、交际的分类作者首先在本章中提出了本书的主题,即交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际,言语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
接着,作者对认知语用学和交际分别下了定义,认知语用学是对交际过程中参与者大脑意识的研究,交际是由交际主动方(actor)和交际被动方(partner)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
作者在本书中有意使用以上术语:交际主动方、交际被动方、角色互换(agent or interlocutors),来替代经常使用的传统术语,发话人(speaker)和受话人(hearer),以此来与作者所指认知语用学是作为大脑交际过程的研究应与社会交际的多渠道相一致。
以上是本章中一些基本问题,作者在本章中更多讨论一些关于交际互动的关键问题,如交际模式,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以及交际行为和交际原则。
作者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社会互动三种信息提取主要模式进行了区分,它们分别是,提示、标记和信号。
在本章最后讨论了交际行为及交际原则,作者将理论框架与像austin和grice一样的经典语用学理论联系起来。
作者在本章中强调了一点,即交际行为必须符合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而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的语言模式与非语言模式的整合以及两者的兼容。
2、交际工具本章对认知语用学的产生基础进行了描述。
作者指出交际从认知角度来看是要考虑交际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大脑行为产物,而且交际的失败也是由于参与者们的个人大脑意识造成的。
依据作者而言,一些如相同的信仰,交际目的等大脑意识应视为产生交际所必需的,这些大脑意识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语用学不可少的。
在本书中作者将grice的合作概念分为两部分,即行为合作和会话合作,它们分别建立在行为活动存在假说和会话活动存在假说的模式上。
接着作者为了了解人类是如何在交谈中产生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又开始对交际中的推理规则进行了论述。
紧接着又讲到了相同信念的概念,即它是作为交际中最初的一种大脑意识,这个概念与clark 著名的“共识”(common ground)概念相似。
作者建立了交际模式,其中的推理规则能够确保交际者做出合理的推断来识别对方的大脑意识,从而判断如何将交际进行下去。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讲到有关意图性的概念,意图性有两层含义:(1)交际者双方的动作和大脑意识都有意图性地朝着交际主动方先发出的动作或想法;(2)一个动作或大脑意识都有意图地需要,选择和寻求的交际中心。
3、行为活动和会话活动本章是探讨交际互动的调整和会话结构的管理。
作者指出在他的理论模式中介绍行为活动是由于,交际者话语的字面意思仅仅是交际者解释说明的一个出发点,而交际参与者必须遵循一些行为计划并且要在行为上合作,才能使交际行为成功的发生。
作者给行为活动下的定义是交际双方对行为计划的共同认识。
除了人际间的行为,行为活动只有在遵循有效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而这些有效条件可以看作是austin(1962)所指明的有效条件的扩展。
作者给会话活动下了定义,会话活动是会话中每个参与者都按言语行为给定的序列执行的一系列任务,并且每个任务都是一个阶段产生和理解过程中所特有的。
作者指出,会话有一个全局结构和一个局部结构。
全局结构决定了会话的流程,尤其是对会话方式和会话阶段顺序有影响。
会话的全局结构来自于会话者对行动计划的共识,也就是来自于行为活动而不是语言规则。
在微观层面上,会话可分析为是由话轮交替构成的。
话轮交替是会话局部结构的一部分,而每个话轮都是言语行为的序列,并由此来管理言语行为间的关系。
4、交际行为的产生和理解本章试图讲解作为一种合作互动的一般会话模式。
在作者的框架下,如果交际主动方与被动方发生会话,那么在这个交际行为的产生和理解上一般会有以下五个步骤:(1)识别表达行为,即被动方由言内行为重新构建主动方的大脑意识;(2)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即被动方推断主动方的交际意图;(3)交际效果,包括两个过程,归因和调节;(4)反应,即被动方产生了交际意向;(5)回应,即被动方产生一个正式的交际回应。
表达行为是一种交际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交际主动方对被动方的公开表示。
在作者的理论模式中,说话人意义和交际主动方通过言语所表达的交际意图相一致,对说话人意义的理解过程就是对主动方交际意图的辨识。
在交际效果阶段中,有两个可能的过程,首先是被动方根据自己大脑意识对主动方所作的传达推断不够明确,再是被动方的大脑意识可能会由于主动方的话语而改变。
会话活动的产生需要交际被动方决定是否会话符合主动方的交际意图。
这五个阶段在逻辑上是连接发生在交际被动方的大脑过程中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会话活动管理的。
5、非标准交际本章介绍了在非正常模式下的交际情况,如非表达互动(nonexpressive interaction)、巧用(exploitation)、欺骗(deception)和失败(failure)。
第一种非标准交际情况,即非表达互动,即如果交际行为不是由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共识的那么这个交际行为就没有表达出来。
第二种巧用,巧用最早是由grice提出的,是一个关于合作的一般原则怎样会产生会话含义的概念。
这个概念在作者的理论模式中得以延伸,主要意思是使用交际规则去获得交际效果。
其它两种非标准交际情况是欺骗和失败。
在作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中,欺骗被定义为是交际者对共识行为活动的有意违背,即交际主动方试图传达一种他实际上并没有的大脑意识,使交际对象相信他的行为活动是符合准则的。
最后一种失败,作者很明确的指出是在交际效果上有困难的情况。
因此交际失败被定义为是交际主动方试图对被动方的交际效果的一种徒劳尝试。
6、交际能力本章介绍关于交际能力的演变,发展和衰退。
本章作为最后一章其主要目地是提供进一步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前面章节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关于交际能力的演变,作者追溯它的出现是在灵长类动物到前现代人类期,指出交际是一个物种成员间的互动,是从动物到人类的一种自发行为的功能。
交际是一种物种最小程度上所必需的,它们通过有性繁殖来确保繁衍,从而产生原始母语,最终产生语言。
关于交际能力的发展,作者定义为是从出生到成人的交际能力习得。
作者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先天的语用能力,这种能力先于任何有形式的结构交际能力好几周,这种能力首先是通过非语言方式的实现,其次是通过语言方式。
本章在剩余部分用于介绍怎样能使认知语用学的有效理论与神经科学相关联,解释了交际能力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降,比如生理上的年龄衰老,病理性的大脑损伤和退化。
作者称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如作者假设,人类大脑是一个生物结构,并且关于交际更好的定义是大脑区域对交际物理实现的强调。
作者将交际过程分为两部分,即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主要语用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需要为行为活动提供交际行为或是需要在行为活动中产生交际活动,而次要语用过程是通过传入感性细胞和传出性运动神经细胞相协调发生的输入的传出过程。
在本章最后,作者根据文献中的支持数据和自己的实验和临床经验,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交际是怎样成为人类自身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框架。
二、简评《认知语用学—交际大脑过程》一书中有众多突出的特点。
我们择其要点评价如下。
与传统的研究交际的方法相比,作者采用认知的方法从个人大脑开始研究交际,而不是只用观察语言使用的外部视角研究。
交际中的每个参与者必须共享一些相同的大脑意识,都对交际担负起责任,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就如作者对交际的观点一样,交际不仅仅是交际参与者相互合作的活动,更是参与者积极的配合对方,及时做出反应和回应的构建意义的一个过程。
作者在本书中展示了深刻的认知科学理论,发展了人类交际和认知的语用学理论。
在本书中最显著的是作者为语用学的认知研究该是怎样的,在该领域应该探索什么,以及语用现象的认知研究如何促进语言和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而且本书给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一个鼓舞的信息,即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一起可以做一个科学探索研究语用学。
在本书中仍存在不足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作者在第四章中对“交际行为的产生和理解”的五个大脑活动环节都围绕交际被动方的大脑活动,并未给交际双方相同的重视,这与作者认为交际双方在分析交际活动中有相同地位相悖。
作者在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时,对重要概念的本源文本意图及学术语境缺乏认真的辨识,有生搬硬套的感觉(秦亚勋、杨雯琴,2011);如果加以语言神经学的相关实证研究,则又会有很好的论证效果。
三、结语作者对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都比较熟悉,再加上作者本身是认知科学家,有深厚的认知科学理论,因而能在语言外部使用到内部大脑意识间构建起一个成功的理论框架。
对作者创新的理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都对之感兴趣。
且作者的理论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相关研究也有重大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1] bruno g.bara. cognitive pragmatics-the mental processesof communication[m]. cambridge:ma:mit press, 2010. [2]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3] 秦亚勋,杨雯琴.的批判性述评[j].外国语文研究,2011.2.194-202.【作者简介】靖璇(1987-)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