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军阀们都有一块可以任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所谓军阀割据,首先是割据地盘,在这块地盘上,他们可以自订法律,草菅人命,滥施生杀予夺之权利,还可以自订“税制”,随意搜刮百姓财产。
民国以来,中国政坛上曾出现过所谓“自治”“联省自治”的呼声以及“保境安民”,这里虽然寄托了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善良愿望,但主要还是军阀们玩弄的政治手腕,用以保护自己的地盘免遭别的军阀侵夺。
故有人说,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对军阀们不凑效,他们的势力有进有退,有伸有缩,但从来不离开老巢,老巢完蛋了,这个军阀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阎锡山、李宗仁之所以同蒋介石始终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地盘始终不曾失去(抗战除外)。
近代军阀大多有列强的背景袁世凯死后,各派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多同列强各国保持着联系,作为靠山,并常以中国的利益换取各国的支持。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是依靠的对象不同,如“东帝”和“西帝”的不同。
对帝国主义依靠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掌握中央政权和沿海、沿边大军阀身上。
内地小军阀则由于列强渗透不够深入而不具备,但小军阀只有依靠大军阀才能生存。
所以,了解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及利益所在,是了解军阀变幻离合的重要线索或背景。
中国有一个学者沈志华这样说:“对于国家安全利益这一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来讲,世界革命又成为一种手段,或者是对外战略中一种局部的和暂时的目标”。
“如果在列宁时期,俄共(布)以世界革命为已任,企盼在世界革命洪流中解放全人类,甚至没有国界的概念,那么到了斯大林时期,大俄罗斯主义已经在苏联党内根深蒂固。
把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对外政策战略中的最高地位。
”封建主义是维系近代军阀存在的维系网络近代军阀有极强的封建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它反映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政治文化现象。
▼封建主义的第一个表现是血缘关系血缘政治是最典型的封建政治,封建军阀的本性使得他们只能采用宗法式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在他们看来,自家人保险系数最大。
▼封建主义的第二个表现是地缘关系无论传统军阀还是近代军阀都是地方主义者,他们常用自己的家乡名作为称谓,如袁项城(袁世凯)、段合肥(段琪瑞)等。
军阀正是利用这种乡土认同感以凝聚团体,加强控制。
▼封建主义的第三个表现是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师生、结拜兄弟等。
这也是一种封建的相互依存关系,许多军阀,包括蒋介石都非常重视。
4.北洋军阀的兴亡过程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死因(项城地处中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相命、堪舆、巫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异常活跃。
悲伤的袁家人在失去几位亲人后,开始认真的思索,发现袁家男人都不满花甲而死。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仅活到不足40岁就死了;袁甲三1863年因染病去世,算是袁家人寿命最长的一个,也只活57岁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终年51岁,嗣父袁保庆终年只有49岁,堂叔袁保恒只活了52岁。
活着的袁家人对去世先祖寿命进行一番统计后,提出袁家男人生命最大极限为57岁的说法。
袁世凯在心理上受到这样的暗示,晚年的袁世凯虽然十分注重健康,但他最终也没有能活到58岁,在57岁时也就咽了气。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起,至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自毙止。
这是袁世凯从获取中华民国政权到帝制自为、终而自毙的历史。
它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作为支柱,获取更大私利,摧残民主,复辟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
这一阶段,袁世凯一直领导和维系着北洋军阀集团而居于总首脑地位。
他掌握着一个比较松散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第三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后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这一阶段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总首脑袁世凯的死而在内部明显地分立为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
它们之间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相互纷争混乱,又为共同反对革命、镇压人民而彼此“联合”勾结。
它们翻云覆雨,把中国拖入到一个极为黑暗困苦的境地;而北洋军阀集团也自食恶果——因同室操戈而自我削弱。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走向衰落的阶段。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未能阻止新事物的破土萌芽,滋长繁衍。
以“五四”运动为转折而兴起的人民革命潮流滚滚而来。
它有力地冲击着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给中国带来新的曙光。
这一阶段先后由皖、直、奉三个派系更迭和联合执掌着形式上的全国政权。
因为纷争混战与所谓“联合”的变幻多端,历史时期又较长,所以又划分为两个小阶段:(1)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起到1920年的直皖战争结束时止,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由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执政,皖系军阀以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系列卖国残民的罪恶活动为其统治特点,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的派系纷争日益显著与尖锐,终于引发了直皖战争的爆发,直系军阀利用了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击败了皖系军阀,成为北京go-vern-ment的实际掌权者。
(2)从1920年直系军阀掌权起到1926年8月北伐战争开始止。
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直奉军阀间为争夺全国性统治权而矛盾日益激化,以致先后进行过两次直奉战争,北洋军阀集团由于内部派系纷争与混战而自我削弱。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军阀集团再也无力一派当权。
他们为了对抗人民革命而联合掌权。
纷争、混战与联合的变幻无掌成为这一小阶段的特点。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起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被迫放弃对北洋go-vern-ment的控制权退往东北,并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止。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阶段。
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集团的各种势力在各地相继溃败,国民party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北洋军阀集团至此覆灭。
①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曾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代表人物为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其中曹锟在1923年通过有争议的选举成为中华名国大总统。
直系基本上都受到英美的支持。
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裂而成。
因首领冯国璋是直隶(今河北)人,故称直系。
直系军阀,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
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
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
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
冯国璋原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2年9月任直隶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属驻守长江下游一带。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
②皖系军阀,北洋军阀派系之一。
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
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依靠日本的实力取得控制。
人物简介: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在日本人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
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介石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段“南下颐养”,段祺瑞随即到上海定居。
③奉系军阀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
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
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
1907年,没落的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
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
1909年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
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任该师师长。
三大军阀斗争关系直皖战争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
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
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企图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
在政治上,段操纵非法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直系首领冯国璋为总统;在军事上, 于1919年1月建立辖有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参战军为其嫡系。
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与段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