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石龙第三中学陆琳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节课内容不多。
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同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但学生们对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并且刚刚了解了视觉的形成。
针对学生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因此我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小活动来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小组交流,共同概括得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
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造成耳聋的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二)能力:
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以及犯中耳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耳的结构”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保健;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爱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听觉的形成。
【教学用具】
耳朵结构示意图、耳的模型、鼓膜的模拟器、四段音乐、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神经冲动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感受器---------- 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3、保护耳和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