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摘要】如果说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人们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就可以称作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了许多体系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学的先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而且上古神话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其中表现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乐观精神等等,对后世文学创作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上古神话;后世文学;素材;人物形象;故事类型;浪漫主义精神;乐观精神【引言】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
神话是什么?茅盾显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上古神话,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以瑰丽的想象和斑斓的色彩保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素材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市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历代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神话典故在我国流传极广,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
受上古神话影响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
其中《玄鸟》和《生民》两篇,叙写契和后稷诞生的神异,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的。
而在《诗·大东》里首次出现了牵牛和织女,虽然诗人是把它们作为两个星座咏叹,但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子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了。
而《楚辞》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人物甚多,屈原的创作也援引了上古神话的素材,上天下地驰骋其丰富的幻想以抒写当时他对楚国腐败政治的忧愤,从而表达出他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中以《天问》一篇最为突出,《天问》中提出了170 多个奇兀的问题,以神话的比重最大。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原对这些神话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传说的怀疑中,表现着诗人的情感和爱憎。
《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
《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
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
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
<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
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
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
《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
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
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运用神话材料入诗最显得有力量的是陶潜《读山海经》中的两首,一首写夸父追日另一首写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将神话里几个神人的不屈斗争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了。
陶渊明在其《读山海经》诗中盛赞他们的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在唐代的诗歌中,神话的运用更是尤为显著,不少诗人的诗篇都有神话方面的取材,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
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
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等等,这些名作皆源于《山海经》神话。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
最著名的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小说。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差不多就是“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共同形象。
同样清代的小说取材于神话的还有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镜花缘》前40回是全书的精华,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这一部分差不多全取材于《山海经》所记远国异人和奇特的动物植物。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
除小说外,戏剧也受到神话的影响。
如京剧《嫦娥奔月》,即取材于后羿与嫦娥的神话,动画剧《宝莲灯》也是取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等等。
再看今日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聊斋志异》、《八仙过海》等等,无一不是受到上古神话影响的作品。
总之,后人对先民为我们留下的瑰丽财富加以利用,用自己的笔重新演绎着这些古老的作品并赋之以新意,从而让古老的神话绽放出新的活力和新的意义,让后世的文学同时也散发出来自远古时代的魅力,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通过上古神话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对后世文学创作人物形象和故事类型的影响神话形象的影响,在小说肖像描写方面表现较为明显。
在神话传说中,对于主人公的形貌,已有极简古的描述。
如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
又如写“包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伏牺大目”(《艺文类聚》卷十七引《孝经援神契》),“疱羲须垂委地”(《天中记》卷二二引《帝王世纪》)。
神话传说在肖像描写方面的最初尝试,给后世作家的影响很大。
首先,神话英雄的肖像模式,是小说戏剧中“脸谱化”的滥觞。
其次,静态的、单纯正面的肖像描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很大比重。
尽管长篇章回小说开始有所突破,但它们的动态(或情态)的、多侧面的写法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小说里用以描绘人的外貌的动物特征,乃是人类始祖的图腾特征的残留。
虽然肖像描写经历了一个由“动物形”向“动物人类形”进而向“完全人类形”的演变过程,但“龙颜”、“赤髯如虬”、“螓首蛾眉”、“燕颔虎须”、“丹凤眼”等等刻画肖像的套语,作为神话的影响标记,却长期被古典小说家所沿用。
此外,神话传说在提供肖像模式的同时,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某些故事类型。
如应龙以尾画地助禹治水的故事(可以叫做“动物辅导建造型”),志怪、传奇的作者就仿效其类型写过许多作品。
《搜神记》卷十三《龟化城》云:“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
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
仪问于巫。
巫曰:‘依龟筑之。
’便就。
故名‘龟化城’。
”同书同卷的《马邑城》、卷十四的《撅儿》等皆属此型。
又如“望夫型”的故事在小说和民间传说里颇多。
《舆地纪胜》引无名氏《临海记》云:“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
俗号‘消夫人’。
父老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望焉,感而成石。
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
”刘义庆《幽明录》里的望夫石的故事,也属此型。
该型故事亦仿自洪水神话。
后人把这个情节同涂山氏因禹化为熊而感到惭愧,自己也变成石头的情节捏合在一起,种种很流行的望夫石的故事便逐渐产生出来。
夸父的手杖化作邓林的情节,则孳乳而成为后世民间文学中为数最多的所谓“遗物型”的故事。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种种英雄形象以及当中的一些故事类型都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之中留存了下来,后世的不少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有了更高的成就。
三、后世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上古神话传说里固有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经后世文学艺术家反复提炼加工之后,便逐渐构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而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通常就是用神话形象及别的神话因素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
从上古神话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先民超越自然力的制约和压抑,去开创自由生存境界的意志理念和精神品格,无论是“人兽合体”的神话形象,还是无尽的奇思妙想,上古神话以奇妙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怪诞的形象表现和寄托了人类超越有限的条件和局限,向往着无限境界的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为后世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借鉴。
后世的生活中,在某一时代,由于种种原因,消极颓废的情绪难以收束。
这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上古神话,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奇妙想象、瑰丽的色彩、奔放的情感,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后世的文人得以在文字中寄托无限的理想和感情,找到一块心灵休憩地。
这时候,浪漫主义文学便在中国大地活跃了,其中以积极浪漫主义最为突出。
屈原开积极浪漫主义之先河,广为采撷流传的神话、祭歌,创作了《九歌》、《招魂》等充满奇特幻想的诗篇。
作者在这些诗中御风乘龙,招唤群神,遨游太空。
种种越轨的想象,夸张的渲染,使整个作品呈现一种瑰丽警拔的格调,这一切都得益于神话丰硕的想象力的启示。
更重要的是,屈原与恶势力抗争不已,“九死其犹未悔”的战斗也同神话那种积极奋发的精神一脉相同。
屈赋“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佚女”,意在“申纡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集中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的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再看东晋诗人陶潜,隐居田园的他也被上古神话中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感到着,从逐日的夸父,到填海的精卫,再到与上帝争神的刑天,他通过这些神话形象用他的诗表现着他对此三者那种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认可。
更有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许也有神话带给他的影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蜀道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中,诗人巧妙的编织了上古神话传说,抨击现实社会的怒火也因此如游龙走凤驰骋于天地之间。
那汪洋恣意的风格,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不正是上古神话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么?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在各个时代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等无一不继承这种浪漫主义精神,而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的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这一浪漫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