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学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学课件
南。“开荒的䦆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 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开荒
品 读 课 文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杨家岭在延安西北,
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
在这里召开。“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
品 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读
为
课
崇
文
高
的
理
想
献
身
品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读
课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文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向往、热切追寻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品 读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课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䦆头,
文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
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
品 读 课
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 的道理。
文
革命岁月
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
课 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
文 心、互相关爱的精神,是自立更生、艰苦奋
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
我们现在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
提倡这种精神。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课
文
总 结
追寻
延河 枣园
延安精神 (忘不了、
信念 温暖 光明
南泥湾 不能丢)
杨家岭
收 束 全 篇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 别忘了经常复习哦!
在目。看着这一切,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这
样的诗句: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人在追寻
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
安,我把你追寻》
图 片 欣 赏
图 片 欣 赏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揭 示
为什么追寻?追寻什么? 怎样追寻?
课
题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
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
课
文
后一个“追寻”是对前一个“追寻”
的具体说明,即用金色的理想来说明信
念,用明媚的春光来说明温暖,用火红
的太阳来说明光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联系全文,思考交流:延安精神具体指
什么精神?
品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
读 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
品
交流: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
读
课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
文 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
品 今天生活富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
读 复返了。“温热的土炕”指当年共产党人、
课 文
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那种在革命战
相 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
关 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链 接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
帝曾居住在这一带。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
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
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
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地
炕煌旦
dàn kànɡ huánɡ
重 追寻 茁壮 昔日 䦆头
点 词
脊梁
窑洞
高楼大厦
语
满目琳琅 顶天立地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
整
第一、二节 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体
第三、四节 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感
知
第五、六节 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交流第一部分的学习。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第24课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
又神秘的土地。延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部光照史册,启迪后人的经典。
课
1935—1948年的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
题 激荡山河的革命浪潮曾经从这里席卷全国。
导 入
延安,也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王家坪、杨
家岭、枣园、南泥湾,这些革命的足迹历历
我们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品 读 课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文
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
人没有了思想、灵魂,一个空洞的人,
是无法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的。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品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读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年毛主席所住的
窑洞前面有几棵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讲
品 读
“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
课 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文
为人民服务
南泥湾开荒的䦆头: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 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进南
品 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 读 重困难,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 课 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 文 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
如脊梁一般,深层理解,宝塔山代表延安,
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
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者,好像灯塔一样,
品 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读 课
因此,宝塔山上的宝塔
文 就成了革命圣地延安的
象征,经常出现在文人
和画家的笔下。
永远告别——忘不了 毫不犹豫丢掉——不能丢
品 读 课 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精 文 神要发扬。
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
我们忘不了,也不该忘记的。
互相关心,互相关爱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品 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
读 该“毫不犹豫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
课 文
脊梁”字面上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