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ppt
拂:违背
乱: 扰乱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 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用这些办法 使…坚韧 忍: 使…坚强 不具备的才能 不能: 使…惊动 动: 同“增”,增加 曾: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 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 有的才能。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常常
佐 死于安乐也。
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通“横”,梗塞
在国外
有所作为
往往 常常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指被任用 举: 被举用 田间、田地 畎亩: 市:市场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D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古义: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亲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畔: 通“叛”,背叛。 之: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常常、往往 犯错误 过:
有所作为 衡: 同“横”,梗塞,指不 作: 顺 表现 征: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孟母断机杼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背叛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
粮多
守方
城 高
池深
兵 革 利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战争中பைடு நூலகம்要 分论点 论证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 三里之城:
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
起,被任用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被选拔
此,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环,围。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指粮食。 多: 充足 米粟(sù):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域民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施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 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 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 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 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 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 证了“人和”的重要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 同“弼”,辅 弼 在国外 出: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士: 狱官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 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 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 (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大任:重大责任 是: 这样的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