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1课《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第21课《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拓
2、对于文中的“得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得人 心——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 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此所谓“得 民心者得天下”。
例如: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 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选自《孟子·告子下》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孟子画像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读准字音
米粟 sù 亲戚 qī 叛之 pàn 舜 shùn 畎亩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管夷吾wú 空乏 fá 法家拂士 bì
读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前而,表顺接;后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发语词。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研读课文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译读课文(有3利示于例作—战的—天详气见、时文令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有而利不于作胜战者的,是天时不作如战地中利的人也心。所 城非地不理形高势也,池非不深也向、,内兵部革团结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 鲜明突出。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 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在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同“横”,梗塞,不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研读课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 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重点强调“人和”的决定作用。
拂 同 弼 ,解释为 辅弼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由于)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 横 ,解释为 梗塞,指不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 增 ,解释为 增加 。 ⑶ 忍 同 韧 ,解释为 坚韧 。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 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道德规范:仁 、义 、礼、智
人伦关系:
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拓
1、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 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 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 不成军,伤亡过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译读课文(2示界意例限思—,是—这限详里制见文本)边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在外面,指国外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了解
同“弼”,辅 在里面,指国内佐
连词。用在 对比句中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由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 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 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灾祸,这个国家就往往 会导致灭亡。
导入语
孟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 他们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 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 头:“不行!我不能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 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住下。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 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 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 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到文 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 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呀!”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gé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第四段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拓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录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