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前而,表顺接;后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发语词。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研读课文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拓
2、对于文中的“得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得人 心——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 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此所谓“得 民心者得天下”。
例如: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 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选自《孟子·告子下》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激 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己 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该爱 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说各 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的影 响。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合称“孔孟”。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 胜”。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合作探究
3、“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 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 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译读课文(有3利示于例作—战的—天详气见、时文令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有而利不于作胜战者的,是天时不作如战地中利的人也心。所 城非地不理形高势也,池非不深也向、,内兵部革团结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 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译读课文(2示界意例限思—,是—这限详里制见文本)边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拓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录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拓 孟子的思想主张
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仁政 C道德伦理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孟子画像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读准字音
米粟 sù 亲戚 qī 叛之 pàn 舜 shùn 畎亩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管夷吾wú 空乏 fá 法家拂士bì
读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 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文章“城非….委而去之”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 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势的 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5、文章“域民不以…..兵革之利”句运用什么句 式?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研读课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 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重点强调“人和”的决定作用。
道德规范:仁 、义 、礼、智
人伦关系:
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拓
1、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 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 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 不成军,伤亡过半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第四段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不能只靠划定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 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亲 戚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 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 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胜利。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gé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在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同“横”,梗塞,不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 横 ,解释为 梗塞,指不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 增 ,解释为 增加 。 ⑶ 忍 同 韧 ,解释为 坚韧 。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