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班级:09级一班姓名:宋颖学号:12009244067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
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
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
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
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诞生后;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歌剧这个新生音乐艺术品种很快在欧洲各国普及发展,一直非常兴盛,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
几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直接影响下,激发了诸多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神妙的灵感、动人的想象,他们用精湛的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动人的剧情、美妙的诗句、丰富的曲调,及其迷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和布景体现了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兴盛不衰、引人入胜。
并以她特殊的风格和始创者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歌剧之林。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并影响了欧洲各国。
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奥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
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
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
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在作品中重视和反应民族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强调对主观情感的表述,其抒情性、自传性及对个人心理的刻画成为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追求综合艺术手法的表现,音乐色彩性和标题性较强,作品曲式结构自由化;创造出许多形式灵活的音乐体裁,如多乐章或单乐章的标题交响曲、交响诗、序曲,单乐章的叙事曲、狂想曲、声乐套曲、器乐套曲等;音乐作品具有幻想性,作品的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
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
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又直接影响着艺术家们。
古老的罗马神话故事已经显得陈旧过时,而窗外发生的事却是那样令人兴奋。
于是这一时期的歌剧萌发出一种企图靠拢话剧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舞台上正在表现许多生动的当代人生活题材,浪漫主义歌剧应时而生。
以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里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其中唐尼采蒂的重要歌剧有《拉莫美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军中女郎》等,贝里尼的重要歌剧是《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
这一流派的作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当时为整个欧洲文化社会所瞩目的法国歌剧影响,他们的音乐受到文学戏剧的均匀节奏流动的感染,显示出连贯性的特点。
特别是罗西尼之后的唐尼采蒂和贝里尼,剧情内容的严肃性质和情感处理的浪漫色调,构成了早期浪漫主义的“半正歌剧”的特征。
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年),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罗西尼出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段生活既使他对封建压迫有痛切感受,又使他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如果没有罗西尼的出现,极有可能将不可遏止的沉沦下去。
在意大利正歌剧已经衰亡,歌剧舞台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正是由于罗西尼的力挽狂澜,他又获得了新的动力与生命。
1815年,他创作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圣卡洛大剧院首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原因是罗西尼在这部作品中,大胆的对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进行了使人瞠目结舌的重要改革。
罗西尼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放松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严格区分,常用介乎两者之间的叙咏调;为了使音乐服从于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把歌剧中的独立分曲发展成“场”,每一场包含一个或几个分曲;为防止歌剧演员随心所欲的即兴演唱,把足以显示歌者演唱技巧的装饰性旋律和华彩段全部写出来,但在卡巴雷塔中,仍允许歌者即兴演唱;为了积累力量,酝酿高潮,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每次加强力度,提高音高,叫做“罗西尼渐强”罗西尼的创作使意大利歌剧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即确定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主题和以民间音调为基础的旋律结构。
他恢复了喜歌剧原有的民主精神,在正歌剧的创作中,也加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主题,并把喜歌剧的因素渗入其中。
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
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
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唐尼采蒂(1797-1848)和贝里尼(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
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
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
威尔第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
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威尔第(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成就最突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作。
威尔第写下了著名的三大浪漫主义歌剧—《利哥莱托》(1851)、《游吟诗人》(1853)和《茶花女》(1853)。
它们比起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来,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从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典型化的形象,并且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富于动力的音乐不断地推动着戏剧性的发展。
威尔第的歌剧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
他的大多数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他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
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得灵活自由,他还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表现力苍白的弱点。
他还对于瓦格纳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乐队的巨大作用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吉亚卡摩·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
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1883年毕业。
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
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
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
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阉人歌手的出现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那么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又从更符合歌唱艺术发展的文化层面促使了美声的发展。
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之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言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
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来演唱自己段落的宣叙调演唱形式。
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悲剧朗诵的那种声音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微弱的童声和假声,而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有丰厚声音共鸣,丰满宏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富于穿力的声音。
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则进一步使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得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
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
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地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以便自己的演唱能达到卡契尼、蒙特威尔第所提出的宏亮、致远、富于戏剧性的声音要求。
于是,许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华丽的嗓音,穿过庞大的乐队“音墙”,清晰地把歌声送到剧场的每个落,征服了观众,使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所以可以说“美声”随着歌剧而得到极大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歌唱技术和一种演唱网络,而且还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