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新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新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学院:艺术学院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歌剧,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

歌剧的兴起首先是在意大利。

意大利歌剧自佛罗伦萨兴起后,迅速发展到罗马、威尼斯、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本文主要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产生发展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

早期巴洛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

在那些戏剧中,合唱和一些抒情段落是需要歌唱的。

人们相信古代音乐具有打动听众情感的力量,因此,也希望以类似的形式为基础来创作当代的音乐。

歌剧的更加直接的来源是幕间剧。

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幕间上演的音乐短剧。

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的场合上,幕间剧可以变得非常壮观,有合唱、独唱和较大的乐队。

歌剧的诞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一个学者和艺术家的小组)的活动分不开的。

这个小组以贵族巴尔迪伯爵为首,从16世纪70年代起常在伯爵家中聚会,其中包括两位重要的早期歌剧的作曲家-雅可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契尼,还有几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如文森佐·伽利莱(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

他们在聚会中对音乐的讨论受到一位研究古希腊著作的学者吉罗拉莫·梅伊的信件的很大影响。

梅伊认为古希腊音乐之所以感人,是由于它是以单音旋律为基础的,这种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的自然表现而传达歌词中的情感。

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员的理论在佩里和卡契尼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实践。

首先是在1597年,他们都为诗人利努契尼的诗歌《达夫尼》谱写了音乐。

这部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歌剧,可惜只有一些片断保存下来。

1600年,佩里为利努契尼作词的《优丽迪茜》谱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佛罗伦萨为梅迪契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

卡契尼也参加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创作。

两人都在1601年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总谱。

它们代表了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

它是为曼图瓦宫廷而作的,也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脚本作者是诗人小斯特里吉奥,他直接参照了利努契尼以前所写的《尢丽迪茜》,并把它扩充成了五幕戏。

每一幕表现情节发展的一个阶段。

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

首先,他运用了更加连续不断的宣叙风格,把朗诵性的部分和抒情性的部分混合起来,那些最现代的朗诵性音乐被保留在特别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运用。

其次,他运用了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

然后,他还采用了一些牧歌式的合唱。

最后,他在歌剧中加入的器乐部分包括一些舞曲和器乐间奏、前奏或尾奏,这种段落有助于对场景的组织。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始出现角色增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的倾向。

同时,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地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是旋律性的和分节歌式的。

意大利一直被誉为歌剧的故乡. 17世纪由于最初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由佛罗伦萨流传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及意大利各地并逐渐流入到欧洲各国。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很快得到了发展,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歌剧创作。

处于黎明时期的歌剧,大多为单旋律说白式的歌剧,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成了王公贵族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种特权。

在1637年以前,歌剧仍然只是贵族的私有品,直到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剧院里面向公众出售余票,公开演出的形式才在历史上首次被确定了下来。

随着贵族们的纷纷仿效,到十七世纪末,只有十二万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经拥有了十多个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上演歌剧近四百台,演出季也由狂欢节期间的一个演出季增加为三个。

从此,歌剧不再仅仅是属于宫廷的歌剧,而且也成为大众的歌剧。

每当歌剧演出的时候,一边是剧场大厅的主人、歌剧院经理、音乐诗人、音乐大师、歌手、乐器师、舞蹈演员、布景师、服装设计师、不少的勤杂工,另一边则是观众:一些付过钱的人和要去付钱的人,热闹非凡。

据说,歌剧的现代剧场就是这样诞生的。

剧场成为一个公众的、企业化的场所,它不再被设想为一种罕见的、巨额的奖赏场所,而是一种商业经营或者消遣场所,一种可以获利的商业场所,一种自身乐趣可以得到满足的场所。

意大利歌剧在18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动荡中迅速发展起来。

意大利的芝诺(1668-1750)和梅塔斯塔西奥(1698-1782),为“正歌剧”制订了基本的规范,为剧情发展和角色语言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程序。

哈塞(1699-1783)也写意大利歌剧,他留下歌剧百余出,但佳作不多,大多因其妻博尔多妮出色演唱而闻名于世。

维瓦尔第、佩尔戈莱西和亨德尔代表了18世纪初期的最高水平维瓦尔第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火热的性格,娴熟的技巧,清新的构思,和他特有的纯洁成功地创作了49部作品,很好地表现了歌剧的特点。

为此他想成为歌剧院的经理。

他希望拥有很好的有器乐演奏家和乐队,以便能够在巨大的弦乐器演奏中加入一些长笛、双簧管、小号或圆号。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逐渐被人遗忘,沉默了200多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对他的音乐重新感到兴趣。

罗马歌剧的发展,罗马歌剧:在《达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后的30年内佛罗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

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

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奥·德·卡瓦里埃利(1550-1602),他本是卡梅拉塔会社成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舞蹈设计师、外交家、也执着于歌剧创作,在1600年,他创作了歌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并在罗马上演。

》这是一部道德剧,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扬了宗教的理念。

以抽象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斗争,用寓言宣传宗教道德观,此剧篇幅最长,配乐最完整,是适合歌唱特点的朗诵式音调,这种介于说白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曲调显示出罗马早期新型单声音乐的特有风格。

1623年,教皇乌尔班八世在罗马即位,他的上台对奠定罗马歌剧在意大利的领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

乌尔班家族支持歌剧发展。

乌尔班八世的侄子巴贝里尼王子于1633年前后在王宫修建了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歌剧院,研制了供歌剧舞台使用的机关布景等。

由于罗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并以此来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一时期的歌剧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

1634年,由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奥·罗斯皮里奥西(后来的罗马教皇)创作剧本,斯特凡诺·兰迪谱曲的《圣·阿莱西奥》,在新落成的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

剧中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的故事。

1662年,由多梅尼科·马佐基创作的《阿多内的锁链》在罗马上演,这是一部典型的“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不仅弃了宣叙调中过于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剧前奏曲成为后来普遍采用的歌剧序曲的早期形式。

这样既迎合了教会,又取悦了贵族,舞台效果豪华富丽。

晚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罗西, 1647年他把古老的题材《奥菲欧》装满时髦、怪诞的流行素材。

引起罗马歌剧舞台的轰动。

但是,由于罗马歌剧思想主题上的局限性和贵族化倾向,使它逐渐切断了与广大市民的联系,在竭尽奢华中榨尽了自身的活力,终于慢慢淡出歌剧舞台,到了教皇伊诺桑十世时期,罗马歌剧日趋败落,而威尼斯乐派却大显威风。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那波利风格”。

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第。

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部歌剧(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

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干唱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组伴奏。

另一类是助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

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

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

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

在斯卡拉第晚期的歌剧中,还开始采用了由"快、慢、快"三段组成的序曲,成为后来典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

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17世纪80年代意大利歌剧的中心才从威尼斯转到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叫做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他对所谓“返始咏叹调”的推广无人可比。

“返始咏叹调”指的是一首歌曲唱完前面两部分后再回到开头将第一部分再唱一遍--就好象第一次没唱好又重来一遍似的。

歌手们很喜欢这个套路,因为这等于是一种固定下来的返场机会。

有些观众也乐于接受,以便再听一遍歌词,加深理解。

歌剧在17世纪正式兴起,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长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实践经验后的必然结果。

其综合性音乐风格和戏剧历史的文明传承共同营造了成熟的土壤,使歌剧的诞生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

歌剧的诞生,不只是为声乐艺术增加了一个新体裁,而是对这一时期所有的音乐形式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新体系与新体裁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类的文明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西方音乐史》,唐·杰·格劳特,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一版2,、《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3、《意大利歌剧文化与现代化》,黄昌瑞,辽海出版社,1999年4、<外国音乐简史>,高志民,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