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概述
5. 保持客观性的不易性
• 任何研究都受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 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自身也是研究对象 的一部分,可能对研究对象产生情感反应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作用
社会调查的作用
描述状况
解释原因
预测趋势
描述状况
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是人们深入认识这一现象 的基础。比如说,要深人认识我国社会中的离婚现象,就 必须首先对目前社会中离婚现象的状况有一个客观的、整 体的了解.必须先弄清离婚现象普遍到什么程度、离婚者 有哪些背景特征、离婚现象在总体上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 点等等。而通过进行—项社会调查,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 地描述出离婚现象在各个不同时期中的普遍程度,在城乡 两种杜区之间的差别,离婚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 业结构以及结婚时间长短的分布等基本情况.这种客观的; 精确的并且是多方面综合的描述,能较好地帮助我们从多 种因素、多种现象的相互关系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
• 有自我意识和主观意志,可以控制、影响和改变 人们的具体行为,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
2. 研究对象的受干扰性
• 研究活动本身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 我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受到我们的影响之 后的状况。
3.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 多原因,多后果,纵横交错。因而对同 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统一。 • 主观性:往往被认为是主观意志的结果 • 偶然性:好象没有必然性 • 流动性:瞬息万变,难以把握 • 模糊性:认识对象无明确边界。美与丑、 善与恶等等常难以区分。社会概念的相 对性。
2、社会调查的历史沿革
(1) 古代
中国:大禹治水时期就有了人口、土地调查,据《后汉书》记载:“禹平治水, 还为二十四顷,定肯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肯者千五百万二千顷, 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西方: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时期,法老为确定课税,每两年左右要清查一下全国 的人口、土地、牲畜等。古罗马帝国规定:每五年每户申报一次人口、土地 、牲畜、家奴等,政府依据财富的多少将国民划分六个贫富等级来征税。
(2) 前现代
西方: [英]约翰· 霍华德(John Howard,1726—1790),1774年, 《英伦和威尔士的监狱情况以及外国监狱的初步观察和报告》。 美国社会学家、统计学家查平(F.S.Chapin 1888—1974)于1920年前 后出版了《实地调查和社会研究》一书,它是第一部系统探讨社会调 查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标志着社会调查研究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1844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 的著作之一‖
三、社会调查的定义和含义
•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调查对象或调 查地收集信息资料,并对其作出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自觉的社 会认识过程或活动。其中,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问卷、 访问或观察三种。社会调查不仅包括以统计调查为代表的定 量社会调查,还包括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所具有的含义: 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程序, 而不像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那样,盲目地.零乱地.被动地去认识。 社会调查活动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直到最终以调查报告的 形式得出调查结果为止,整个过程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这种 系统性并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调查活动所具有的某种 内在规律的体现。
•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即有关人 们“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们“怎样做”等 方面的资料.比如人们每天几点钟上班、 每周看几次电影、在家中谁辅导孩子学习 等等。这类题材也是客观的、事实性的, 它通常构成大部分社会调查的主体内容。
•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即有关人们 “想些什么”、“如何想的”或“有什么 看法”、“持什么态度’等方面的资料。 比如人们怎么看待离婚现象、人们对住房 制度改革有什么意见、人们选择对象的标 准是什么等等。这类题材属于观念性、主 观性的,它是构成各种民意测验、舆论调 查、社会心理调查的主要内容。在其他一 些类型的社会调查中,它往往也是十分重 要的一部分。
• •
• 社会调查要求直接从具体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取信息,即直 接从一个个被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这种直接 的特征又将它与某些间接的、利用第二手资料的社会研究 方式区别开来。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一项社会 调查的调查对象通常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但是,它所要 描述和解释的却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由 众多个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现象。社会调查指的是 抽样调查,即从总体中的一个样本(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 那里收集资料,通过调查部分来了解情况。 • 社会调查是一种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又包括资料分析 的完整的社会研究类型。正是这种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 的全过程,使它有别于那种将其只看作一种资料收集方式 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美国的 拉查斯菲尔德率先倡导在社会调研中将数理统计与电子计 算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料处理的自动化,这对现代社会调 研方法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美]霍勒斯· 盖洛普,20年30代初开始对民意测验进行研究。 1935年他创办民意测验所,并于1936年总统选举前进行 抽样预测,以1%左右的样本准确地预测罗斯福当选,这 使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名声大振。全球性市场调查的跨国公 司,其调查网络覆盖了全世界55%的人口和2/3的经济活 动。以它为榜样,从此各种各样的民意测验机构、市场调 查机构,像“兰德公司”那样的“智囊”机构也纷纷建立 起来,承担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任务。
(3) 现代: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 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 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 到来。” 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 的大变革》。
实例
• 假设你对研究某个大学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态度很感兴趣。于是 你从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抽取出300名(或更多)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 然后你设计出一份与你所关注的主题高度相关、并且由若干个可以直 接对样本中的每个学生进行询问和测量的具体问题所构成的调查问卷。 将问卷打印好后,你采用面对面访问的方式(或者通过邮寄问卷的方 式,或者通过电话询问的方式.或者采用直接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自 己填写的方式),收集被调查学生的各种特征、行为与态度等方面的 资料。在问卷完成和回收后,你将每个学生的答案进行量编码,并按 统一格式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在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帮助下, 你对这一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统计分析.于是,来自样 本中300名学生的各种结果被一一推广到一万多名学生所构成的整个 总体。你可以成功地描述全校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现状:描述全校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所具有的不同 特点,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家庭背景、价值观念、同辈群体等因 素与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最后,你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用 调查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概括,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或在有关会议 上进行交流,从理论上或实践上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现象提供 新的材料和观点.
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独立的社会调研。 1926年,陶孟和、李景汉教授主持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社会调查部,后改为社会调查所。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用 之分析》和李景汉的《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 南京的由陈翰笙教授主持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 会学组。《中国地主阶级和农民》(1930年)《工业资本和 中华农民》(1939年)。 1936年,费孝通,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江村经济》。该 书被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 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调查工作》 (1930年);《寻乌调查》(1930年);《兴国调查》(1930年) ;《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1933年)。
解释原因
• 如果说,社会调查所具有的这种描述状况 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回答社会现象“是什 么”或“怎么样”这类问题的话,那么, 社会调查的第二个用处——解释社会现象 发生的原因,就可以理解成回答社会现象 “为什么是这样”或“为什么会如此”这 样的问题了。显然,这一作用比起单纯地 描述状况就要更为深入一些。它使得社会 调查能够被广泛地用来探讨不同社会现象 之间的关系,探讨某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4. 制约因素的多样性
•
•
限制社会调查的社会因素
– 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政治,等等。
社会调查中的伦理(Ethics)问题
– 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常为约定俗成。 – 社会调查遵循社会伦理准则的主要意义: • 避免因研究导致不良社会后果。 • 不符合社会伦理准则的研究容易遭到被 研究者拒绝或伪装,难以保证研究质量。
第四节 社会调查的题材和分类
社会调查的题材
社会调查的分类
一、社会调查的题材
• 人类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决定 了社会调查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概括地说,社会调 查的题材主要可分为下述三大类: 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即有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 资料.这种资料既包括某些人口统计方面的内容,比如性 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等,也包括人们 生活环境方面的内容,比如家庭构成、居住形式、社区特 点等等。这类题材客观性很强,在社会调查中收集这方面 的资料往往比较容易,较少出现问题。并且,几乎所有的 社会调查都或多或少地包括这一题材中的内容。
预测趋势
• 除了对过去的和现在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外,社 会调查还可以对未来的社会现象(或者说对社会现 象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当然这种预测同 样要以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描述和正确解释为基础。 还是以上述的离婚现象为例,当研究者对离婚现 象的现状、特征,以及当事人作出离婚决定的各 种原因有了比较清楚明确的认识后,他就能依据 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或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对 未来社会中的离婚现象作出一定的预测。
1、什么是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