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一、教材简介(共分四个部分)(一)理论与方法部分(二)异常群体社会问题(三)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四)弱势群体社会问题二、教学思路(一)社会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视角(取向与方法)(二)社会问题的讨论(起因、影响与解决)(三)社会问题的专题(包括社会热点)三、参考书目(一)社会问题概论朱力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华夏出版社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界定: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四要素1、对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
2、触犯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3、持续很长时间。
4、解决方案难成一致。
讨论:你所认同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具备什么要素?性别比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早期鉴定胎儿性别,进行性别选择,提高男婴受孕比。
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再者,出生婴儿被漏报或瞒报。
漏报是由于计划生育及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经费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引起,被漏报的有男婴,也有女婴。
还有瞒报则是财政开支生育政策作用于妇女、家庭生育意愿引起的,瞒报主要是女婴。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
既关于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是具体的。
譬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等。
社会问题毕竟不是由观念决定的,而是由事实决定的。
(二)影响很多人的公共麻烦。
这里强调的是公共性而非个人性。
公共问题往往是社会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
其产生、影响与解决均具有群体性。
(三)社会问题的主观意义。
即社会上大多数成员认定其为社会问题。
1、社会成员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定是相对主观的。
2、同时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
譬如,同样是疾病,人们不会把心脏病视为社会问题,而将爱滋病视为社会问题,将非典视为社会问题,为什么?(四)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
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一、过程:有学者认为,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与改革。
本教材的观点:第一,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第二,社会敏感集团及有识之士的呼唤。
第三,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第四,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第五,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第六,解决社会问题开始。
解决社会问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遏制和治理阶段。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二、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
利益相关度与人们对热点的关心度有正相关关系。
它反映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具有敏感性和尖锐性。
第二,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
社会热点恰恰是理论的空白点或难点。
容易引起思想混乱。
第三,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
第四,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小结: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社会研究的最大愿望。
(二)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长或短)2、性质不同。
(譬如积极与消极)3、表现形式不同。
(譬如显性与隐性)4、涉及范围不同。
(公共或个人)5、关注者或研究者不同。
(传媒或学者)小结: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诸多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社会热点问题有时是社会问题,有时不是。
但两者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张建平)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当前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这是中国权威部门对去年底以来社会上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讨论的又一次明确表态。
人民币稳定:中国的又一次贡献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在经受住非典严峻考验后,上半年我国经济取得8.2%的增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保护外商在华投资利益,鼓励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配合货币政策操作,有效克服目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紧缩趋向。
一言以蔽之,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问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一、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二、社会解组论(S o c i a l D i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三、价值冲突论(V a l u e C o n f l i c t)四、行为偏差论(D e v i a n t B e h a v i o r)五、标签论(L a b e l i n g T h e o r y)六、经济制度论七、社会冲突论八、综合要素论一、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社会病态论(S o c i a l P a t h o l o g y)认为脱离道德期望的个人与情况即为社会问题。
原因之一:前期这类问题被认定是来自于遗传;原因之二:后期被认定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一理论在1905—1918年的美国占主导地位。
消费道德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由生产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
但在这一过程中,浪费性消费、失衡性消费、共同侵权性消费、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非诚信性消费等大量存在,消费的道德和消费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显得突出起来。
倡导良好的消费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消费道德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生产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要发展,就要刺激人们增加消费,于是社会开始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能赚会花、不能赚也会花(消费信贷),来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量入为出、省吃俭用。
在刺激消费增长,追求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面对消费领域里出现的许多问题,社会是否应该关心消费的道德和消费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消费者是否应该为消费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一、消费道德的缺失与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1、浪费性消费所谓浪费性消费是指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的消费行为。
在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人们在婚事丧事上比排场,铺张浪费,比较典型的例子表现在耗巨资修造坟墓。
浪费性消费还表现在公费医疗中滥用药品、医疗设备和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国旅游、购买豪华轿车等方面。
2、失衡性消费失衡性消费表现在物质消费超前,精神文化消费滞后。
当人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凭票限量消费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出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长期受压抑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80年代以来,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进入90年代后,轿车、住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但在人们拼命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同步跟上,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而且在精神文化消费支出中用于娱乐服务的支出大大超过用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支出,这表明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不高。
3、共同侵权性消费世界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存量在经济增长上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知识正朝着物化、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新的支柱产业出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这也使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假冒名牌、他人专利,非法复制、改编软件向公众发行等行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是侵权行为,而对于消费者出于省钱的目的消费这些假冒产品法律上没有做出相应的侵权规定,这是因为消费者的这些行为是分散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无辜的,并且每一笔交易的数额较小,要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这种行为的成本会很高,而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消费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消费,生产经营者的这种侵权行为就难以最终得到实施。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共同侵权行为,消费者和生产经营假冒名牌、专利产品或非法复制、改编软件产品者共同对名牌、专利所有者或软件的开发者构成了侵权,造成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的经济损失。
4、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人与自然之间本应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但是这个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满足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往往不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
与生产领域对环境的影响相比,消费领域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消费者一般看不到因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因此人们往往把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
而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水质恶化,与工业废水的排放是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人们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洗洁精以及随意处理废旧电池同样是有关的;再比如臭氧层破坏,这与厂商制造使用氟利昂制冷的冰箱、空调直接有关,但是在市场上出现了环保型冰箱、空调后,消费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更多地还是选择价钱便宜的非环保型的冰箱和空调,虽然这个责任主要不在消费者身上,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消费者环保意识淡漠会使这个市场的自行淘汰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