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胰脾肾上腺

肝胆胰脾肾上腺

肝胆胰脾肾上腺
肝脏: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份,但并非左、右两叶的分界标志。

肝上面称膈面,肝的下面为脏面。

此面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呈“H”状,左纵沟内有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后部为下腔静脉。

横沟即肝门,其内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等结构出入肝脏。

斜裂将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纵裂即肝圆韧带裂隙,也呈矢状位,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左叶外侧段间裂,基本上呈冠状位,将左叶外侧段分为上、下两段。

在裂的上部有左肝静脉干通过。

右叶间裂也基本上呈冠状位,把右叶分成前段和后段。

该裂在肝脏表面较难确定,内有右肝静脉经过。

背裂呈冠状位,偏于肝脏的后份,背裂内含有左、中、右肝静脉的根部。

背裂的后方为尾状叶。

斜裂把尾叶分隔成内侧段和外侧段。

胆囊及胆道:胆囊呈梨形,分为四个部分:胆囊底、体、颈、管。

胆囊长约7~10cm,宽约3~4cm,壁厚2~3mm。

胆囊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胆道系统由一系列管道组成,与胃肠道一样,同周围组织缺乏自然对比,常规X线检查不能显示,只有通过造影才能观察其形态。

左右肝管在肝门下3 4cm处合成肝总管,右肝管垂直下行,左肝管斜向左上方行走,两者呈“V”字形于肝门处相连合。

左、右肝管长约
2.5~3.5cm,直径0.3cm,肝总管长3~4em,直径0.5~0.6cm,肝总管延续于胆总管处发出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0.2~0.3cm,与肝总管夹角多为锐角。

胆总管长约7~8cm,直径0.5~0.8cm。

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后段、胰后段、十二指肠壁内段。

十二指肠壁内段即胆总管末段,长度很短,仅数毫米,管径变细,和主胰管汇合成瓦特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口,此口部有Oddi括约肌。

胰腺:胰腺是腹部实质性器官,因同周围组织器官缺乏天然对比,所以主要应用间接检查的方法或胰腺造影的方法来了解胰腺的解剖及功能状况。

胰腺位于上腹部,横跨于第l~2腰椎前方,有时低至第3腰椎水平,除胰尾外,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位于肾前间隙内。

分为头、颈、体和尾四个部分。

胰腺中央有主胰管。

主胰管和胆总管末端,有65%的人先连合成共同管道,即瓦特壶腹部,再开口到十二指肠乳头口。

胰腺偶有副胰管,较短细,多位于胰头部。

副胰管可通过主胰管,也可以不通过。

副胰管总是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副乳头,它较小,位于乳头上方l~2cm处。

脾脏:腹平片上显示的脾脏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位于左上腹第9~11后肋处,长轴与左第10后肋一致,呈新月形,边缘锐利,尤以下缘最为清晰。

脾下缘邻接结肠脾曲。

脾上缘偏内,离脊柱左缘约2cm。

脾和左肾上]/3前缘相连接。

一般人脾下极平第2腰椎。

肾上腺: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两者之
问有部分重叠。

右肾上腺多呈三角形,左肾上腺多呈半月形或“人”字形,也可呈三角形。

2.肝胆胰脾肾上腺横断解剖肝脏纵裂层面:此层面上,肝脏占据整个右腹部,肝脏的前缘及右后缘常显示圆隆光滑,左后缘则呈波浪状。

在腹主动脉的右侧方,肝后缘有一凹窝,其内为下腔静脉。

其前面的肝为尾状叶,呈狭长或圆钝的突起,延伸到中线。

以下腔静脉右缘为界,在它左侧的尾叶左段属于左半肝,在它右侧的尾叶右段属于右半肝。

尾状叶前面的空隙称横裂,横裂分隔开前方的左叶和后方的尾叶。

横裂前方为纵裂,纵裂内有圆韧带和门静脉左支,左肝动脉也在其内。

纵裂分隔左叶的内外侧段。

肝门层面:相当于第11胸椎下部的层面。

肝影显示同上层面。

显示纵裂和横裂,横裂能见到肝门结构。

肝门内有三大结构:以门静脉为基准,左前方有肝动脉,右有胆总管和胆囊的上部。

尾状叶后方仍是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后面的腹膜后筋膜把右上肾上腺与肝右叶分隔开。

肝左叶邻接胃窦右前壁。

在左后腹部,胃底与脾门之间可见弯曲的脾动脉。

脾动脉和脾均邻接后方的腹膜后筋膜。

腹膜后筋膜的后方是胰腺,再后是膈脚后间隙,其内可见强化的腹主动脉及其右侧的奇静脉。

胆囊层面:相当于第12胸椎上中部层面,这一层面位于肝门下方2~4cm。

肝占据的范围大致同上层面,纵裂很清晰,前方见圆韧带。

从横裂到肝左叶内侧段的右缘见长椭圆形低密度影,此即胆囊。


状叶的后方仍是下腔静脉和右肾上腺。

尾状叶的前外方是胆囊体,它们的左方邻接十二指肠上曲或降部上段的右缘。

十二指肠降部左缘和胃窦后缘之间见胰体。

胰体先横行向左,再向后,又向左成为胰尾,再到脾门。

整个胰腺体尾部呈横“S”形。

胰腺以脂肪组织和后方的腹主动脉分开。

胰腺的右端后部见强化的门静脉影,右侧邻近十二指肠降部,后和下腔静脉相对。

胰体中央后方和腹主动脉之间,见腹腔动脉干,在胰体后缘分为肝总动脉向右、脾动脉向左,分叉处呈“Y”形。

脾动脉在胰体左方前缘出现,向后越过胰体,然后沿胰尾后缘到脾门。

双侧肾上腺同时显示。

右侧呈新月形,在下腔静脉的后方,已是下部,不如上一层面大。

左侧肾上腺呈“人”字形,邻接胰尾的后缘,在腹主动脉的左后方。

肝右叶、胰腺层面:主要是肝右叶及尾状叶的右段,肝左叶内外侧段只见边缘小部分。

还可见到胆囊。

肝右叶内有强化的门静脉影。

胆囊仍为低密度的椭圆形。

肝脏的内后方开始见到位于肾脂肪囊内的右肾上极。

下腔静脉和胃窦、十二指肠降部之间见胰头。

胰头呈略膨大的卵圆形,向左移行于胰颈、体、尾部。

胰颈后方对着肠系膜上动脉。

胰体在胰颈左方,弯曲向后,再向左到胰尾,终止于脾门。

在胰体、颈、头后缘见脾静脉右行,连到稍膨大的肠系膜上静脉然后成为门静脉。

在肠系膜上静脉及胰头右缘见胆总管。

肝右叶、胰头层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大致呈椭圆形,也有呈
浅分叶状。

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前方为胃窦,少数人胰头右侧邻接胆囊和横结肠。

当胰头内部含脂肪组织较少时,易和宽大的下腔静脉连成一体,会造成胰头肿大的假象。

胆总管包埋于胰头右边缘部内。

胰头左缘中部见肠系膜上静脉和细长横行的脾静脉连接,形如“蝌蚪”。

这一层面上见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一直向前,几乎接近横行的脾静脉。

肝右叶下部、胰腺钩突层面:在肾前间隙内,十二指肠降部呈断面影像,它的左方胰头下部成尖朝左前方的三角形,此即钩突。

钩突是胰头的最低部分。

钩突左前方见并列的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居右,粗于动脉。

位于钩突前面的这两根血管是它的定位标志之一。

钩突的后方为下腔静脉,见左肾静脉越过腹主动脉接近下腔静脉。

肝右叶、十二指肠横部层面:相当于第2腰椎下部层面。

此层面主要为肾影。

肝影已很少,脾影已消失。

这一层面于肾前间隙内,出现充盈造影剂的十二指肠水平段影,走行方向及形态很像胰腺钩突,前方也并列着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影,后方也是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肾上腺层面:肾上腺在肾筋膜两层之间,位于肾上部周围的脂肪内。

右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极内上方,下腔静脉后外侧,右肾上腺分内外两支,外支较短,常与肝右叶相重叠。

右肾上腺CT形态多呈自下腔静脉背侧缘向后行的长条形,极少数呈小三角形。

左肾上腺绝大部分与胰尾同层,在左肾上极内前方、脾
血管后方。

左肾上腺的形态以“人”字形居多,小三角形较少。

(参考来源:,放射中级考试指南,作者:本站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