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By心理学院
案例
某女,26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1999年5月20日上午因家务事与婆婆吵架后,在自家门口生气,邻居张某见到后说:“快来看,这一家多热闹”,病人骂了她一句,进而与之吵打,后被人拉开。

之后很气愤、哭泣,于第二天出现呆坐,双眼呆滞,自语,内容零乱,有时说“飞呀飞”等,双手乱舞,以急性应激障碍收住院,入院后夜眠差,哭泣,常想被打经过,担心害怕,见别的病人争吵则紧张、恐惧,尽量回避。

给予镇静及心理疏导治疗34天,疗效显著而出院。

出院后夜眠差,经常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与别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

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

有时显得急躁、不安,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等。

在家服药效果差,故住院治疗。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情绪低,哭泣。

自诉提及被打经过即心慌,心烦,恐惧,夜里常做恶梦、内容多与被打有关。

认为自己冤枉。

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问及为何不与人交往时,则称心里烦,没有心情。

愿意接受治疗。

(一)诊断过程
症状及标准(括号前为患者症状,括号内为DSM-4诊断标准)
经历过和婆婆吵架和邻居吵打事件,气愤和哭泣(创伤事件)
担心受怕,见别人吵架而紧张恐惧、回避(极度的害怕、恐惧)
反复多次想起被打经过(创伤事件持续地重现)
经常出与被打相关的梦(关于创伤事件的反复而痛苦的梦魇)
双眼呆滞、自言自语、内容凌乱、双手乱舞(行动上或者感觉上好像创伤事件再次发生)自诉自己被打经过时即心慌、心烦、恐惧(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强烈的心理痛苦)
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生理反应。


与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与人交往没心情和心烦(对创伤关联刺激的持续回避:回避有关创伤事件的想法、感觉或谈论;与别人分离或者疏远的感觉;情感范围受到限制)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对一般事物普遍的反应麻木: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显著减少)
夜晚睡眠差(持续存在易于唤醒的症状: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
有时急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无既往病史
2、.病程3个月以内,一个月以上
3、精神检查为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

排除诊断
社交恐怖症(例如,因害怕窘迫难堪而只限于避免社交场合)、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诊断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二)治疗
(1)治疗方案
心理疗法为主(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药物治疗为辅
①系统脱敏疗法: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通过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有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

②药物疗法:服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抗焦虑类药物(如:利眠宁、安定、卡立普多等)缓解焦虑、抑郁和闯入性思维等,服用安眠药(如: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等)来改善睡眠。

在辅助以心理咨询治疗。

○3认知行为疗法: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它的核心是,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4心理疏泄:疏泄疗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基本原则是让求诊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或思想矛盾倾诉出来。

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并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精神疏泄疗法不但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等精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心身性疾病与正常人的心理问题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2)治疗过程
咨询师先采用SCL-90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测量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从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量化,建立创伤、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5、打架4、吵架3、人多(人们交谈)2、看见人1、看见和亲人对她说话)。

①进入放松状态:首先应选择一处安静适宜、光线柔和、气温适度的咨询室(或者就在患者家中),然后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椅上,让其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训练依次从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的区别,经过这样反复长期的训练,使得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灵巧使用,任意放松程度。

②想象脱敏训练:首先应当让患者想象着某恐等级低的刺激物或事件。

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并感到紧张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之后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患者不再对想象感到焦虑或恐惧,那么该等级的脱敏就完成了。

以此类推做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

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到可适应时再往高等级进行。

当通过全部等级时,可从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并继续进行脱敏训练。

第一,想象自己在家里、想象自己周围都是亲人,在和自己交谈。

第二,在大街上远距离看人群想象自己就在人群中,告诉自己没有人想伤害自己。

第三,走在大街上,面对迎面走过人性,告诉自己“没有人特别留意我,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人能伤害自己。

第四、在公汽、商店等人群拥挤的地方人们在交谈。

第五、商店里和人交谈,感到紧张时深呼吸,调节情绪。

让她在这种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人际交往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③现实训练:这是治疗最关键的地方,仍然从最低级开始至最高级,逐级放松、脱敏训练,以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为止。

为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患者可每周在治疗指导后对同级自行强化训练,每周2次,每次30分钟为宜。

○4认知行为疗法的家庭作业:根据根据治疗进程和恢复情况选用
识别自动思维:三栏记录表
日期事件想法(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
…………
检查信念(想法)
支持的证据反对的证据
……
替代思维:五栏记录表
事件自动思维反应替代思维反应
……………
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全或无思维证明思维不正确的事例有时候我会
………
当然,在心理治疗期间,要求家人细心照顾,多尝试和她交流,安慰和鼓励她,注意话语和言行举止,也要密切注视患者的过激行为,防止自伤和伤及他人;合理安排饮食,清淡为主;可适当恢复性的运动或劳动;心理咨询师追踪患者在家或医院的状况,间隔性的安排心理疏泄;咨询师或医师也要注意其他共(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病的发生;如果病情加重,医师处方服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抗惊厥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咨询师评估治疗情况,可视情况采用临床医师专用PTST量表(CAPS)、MMPI、SDS、SAS评定,决定恢复情况和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其他疗法,或者转至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或者已康复,可以回家静养等。

(三)预期结果
患者不再害怕和人说话,能和人正常交流,和人交流不紧张、不出汗、心跳过快等生理症状,无自言自语、双手乱舞、表情呆滞、回避他人等异常行为,无创伤性思维闯入,情绪稳定,不情绪高涨或低落,睡眠正常,无恶梦,能做一些家务,也能安排和计划生活里的一些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