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案例分析Case Studies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谢 浩(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气候,建筑设计,建筑防热岭南建筑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确立的,它是指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所产生的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在我国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1.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岭南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

因此,岭南地区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保温防寒。

(2)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

(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

(4)强调防暴雨、防洪、防雷击袭击及盐雾侵蚀,如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

(5)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

岭南地区在中外通商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设计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传统岭南建筑发展至今,尽管在材料、结构、装饰及空间布局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比现代岭南建筑,我们依然能明显发现两者的承传关系。

传统岭南建筑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手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并活用到现代建筑中。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传统建筑形式都充分表现了岭南的城市风貌。

就拿骑楼来说吧(图1),它是南方的一大特色建筑,非常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和防太阳眩光的建筑物理功能。

骑楼的建筑方式所提供的避雨与遮阳功能自然地使人融入到了建筑之中。

这就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要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建筑,首先必须研究岭南的建筑历史,总结传统岭南建筑适应岭南地理气候的合理经验,继承有利于现代生活功能的做法,改进因当时社会生产力限制和社会风俗习惯影响的不足之处。

除了学习岭南本土建筑的防热经验外,还要学习西方建筑师在岭南兴建的近代建筑的防热经验,如广州沙面近代租界建筑群就有许多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设计经验。

另外,要学习现代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理论,掌握新材料和新技术,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

新建筑只要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岭南建筑特色了,再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体现岭南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图1 岭南的骑楼建筑国住宅设施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那就是完全的岭南建筑了。

2.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探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因各自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经济体系等因素的不同,在建筑设计上产生明显的地域性。

岭南建筑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派别,从古至今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也涌现出以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在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

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立面造型利用退台、台阶处理,扩大了屋顶设计。

外墙采用多孔吸湿材料或强反射浅色材料以及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建筑表面和其它开敞空间灵活配置绿化,加上传统的细部装饰装潢的运用,强化了外部空间设计。

(2)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四个要素,其中关键是体型。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

岭南建筑轻巧的造型通过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的虚实对比、材料的质感、漏空的细部构件和淡雅的色彩来体现。

(3)明朗淡雅的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减少建筑物的沉重感,从而产生建筑外貌的轻巧的感觉。

合适的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也会增加建筑的美感。

(4)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

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充分利用天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和湖泊等)作为环境,以增添建筑物的自然风光。

其二是建筑与园林结合,布局时把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亭、廊、榭桥引入建筑,使建筑平面开敞。

具体做法可以是把庭园引入大厅或室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1](5)强调建筑防热技术。

岭南建筑防热的主要途径有隔热、通风和遮阳,自然降温与人工空调相结合。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前者为自然控制的建筑环境,后者为人工控制的建筑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被动式”和“主动式”。

具体的思路和实践符合建筑节能与建筑生态的设计的原则。

(6)注重中西结合和突破创新。

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不少外来文化和技术被广泛地融进了现代岭南建筑之中。

但是,无论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变化,只有符合岭南特定地势、地质、气象和建筑环境等条件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建筑。

现代岭南建筑中西结合,突破创新,大胆吸收现代建筑理论和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借鉴西方适用于岭南地区的设计经验,尽量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

3.现代岭南建筑作品实例分析自上世纪50年代到新千年,属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还有广州艺术博物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和岭南画派纪念馆等公共建筑,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代表。

图2 广州艺术博物院CHINA HOUSING FACILITIES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3.1 广州艺术博物院:寓建筑于庭院空间中广州艺术博物院(图2)在满足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前提上,整个建筑将岭南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又发扬了时代精神,形成一个轮廓丰富、塔楼矗立、庭院山水、雕饰精致的建筑群体。

其成功之处在于不留痕迹地将岭南地方建筑特点与西方现代建筑融会在一起,并赋予强烈的时代生命力,实现了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国园林的意境。

从博物院视野深远的前庭广场到明朗宽敞的门厅,到内庭,再到馆舍连廊和风格各异的各个展馆,组成了以开放、自然为主调的一个空间系列。

前庭广场所见的是一个舒展、深远的自然空间。

门厅高敞明朗,二层护栏平面呈半圆形,上面是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天棚。

从这里可以通向内庭,也可以通向设于各层的专题展厅,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将山池树石有机地组织、融合于建筑空间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另外,建筑与景观组合在一起,透过传统的岭南文化意识,诗情画意地诱导人们对大自然意境的联想和对空间的感情移入,赋予建筑空间以生命力,表现了博物院建筑不拘一格、活泼舒展的个性。

3.2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富有亚热带风格的建筑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图3)结合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绿色建筑设计。

该纪念馆以通透、明快、轻盈、淡雅作为自己的建筑风格,满足了夏季自然通风、隔热降温、遮阳、防雨和防潮等要求。

为了适应地区的气候特点,在总体规划上,建筑布置在一个开敞的位置上,坐北朝南,周边有大量的绿化用地。

出挑的歇山屋顶,伸出的屋檐,都属于水平的遮阳方式,既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到墙壁和窗口上,又起到了保护建筑墙体免于雨水侵蚀的作用,同时让整个建筑显得轻灵而不呆板。

同时,屋檐也是一个良好的灰空间,让屋顶和立面的墙体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

还有通透的走廊,它与北面的主入口处的出挑雨篷拥有相同的作用。

不同的是,它由疏落的柱子、通透的栏杆所围合而成,只是比雨篷更长,与雨篷一样具有遮阳挡雨的作用,走廊上面同样是露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休闲时的良好场所。

另外,纪念馆充分考虑了风压通风,建筑体量小巧,开间进深并不大,容易达到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效果。

建筑的四个立面都采用了面积适中的窗子,有利于形成穿堂风。

这些整齐的窗子丰富了外立面造型,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协调朴实。

另外,首层的走廊比室外地面高出了几个台阶,便于防雨,而走廊外面的排水明沟可以迅速排走雨水,也保持室内的空气不会过于潮湿。

[2]3.3 广州北园酒家:体现岭南传统园林文化广州北园酒家(图4)的总体空间布局沿用了岭南园林空间手法。

全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庭院空间作为过渡。

建筑的主体为北部,两排贵宾房对称排列,一条廊桥划分庭院,空间相互渗透,既分又合,廊桥两侧的空间相互借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庭院内部设有石水花木,楼堂斋馆临池而筑,在形式上其手法继承了传统岭南园林的风格。

在空间布局中,从功能上由于大厅(即散座空间)较大,贵宾房空间相对较小,因而存在两种大小不同功能空间相联的关系。

用庭院空间的方式来表现这种关系,在岭南地域是再适当不过了。

可以说,建筑师运用灵活的手法,将现代功能巧妙的融合于传统园林空间结构之中。

在后来扩建时保持了原有园林风格和地方特色,保存了原有古树名木,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庭园布局,充分利用从民间收集得来的岭南建筑工艺旧料,以丰富地方特色,保持了中国庭园建筑中富于精美装饰的效果,并巧妙地把具有中国传统形式及岭南地方特点的园林建图3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国住宅设施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筑如亭、桥、廊、榭等引用到了现代建筑中,使整座酒家既体现了岭南传统文化,又充满时代气息。

3.4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筑与水体有机结合岭南画派纪念馆是表达岭南画派内涵的建筑作品,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该纪念馆深层次地将传统岭南建筑的手法与现代建筑结合,将具象的表现手法升华到抽象。

为了表现淡雅,建筑的整体基调是白色,使白墙与深色的窗口形成清晰的虚实对比。

入口前面设置了平整的静水,使建筑生成倒影,视觉上显得轻盈,表现出的是中国式庭院的静。

而静水的构图是规整的,与传统的中国园林曲线手法不同,体现了西式的处理手法。

平整的水与平整的建筑立面结合,更体现了以现代构图方式将建筑与绿化结合的岭南建筑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