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操作指南

徐州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操作指南

徐州市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试行)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本市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工作,规范审计操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徐州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特点,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政府投资项目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性资金投资、银行贷款以及发行债券等形式,组织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

第三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投资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投入、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的专项审计行为。

所谓“经济性”,是指在充分考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资成本,即少支出。

所谓“效率性”,是指项目建设与其所用的资源(如土地、建筑材料、机械、人工等)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即支出合理。

所谓“效果性”,是指项目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即支出得当。

第四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项目资金的绩效审计,在保证项目资金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揭露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效益性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促进项目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规范管理,促进项目的后续运营达到预期效果,促进项目达到公共服务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

第五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选项应遵循《徐州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试行)》所确定的原则和重点关注的内容。

第一,利用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对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第二,对一个单位、一个计划和项目的总的业绩作出报告;第三,对提高政府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总的建议。

第六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审前调查应重点关注:(1)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职责范围或业务经营范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2)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情况;(3)项目概算或预算的批准与调整情况;(4)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5)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方面的招投标和承发包情况;(6)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筹集、到位情况;(7)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财务核算、工程物资收发、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合同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8)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及投入使用、管理情况;(9)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七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审计范围主要包括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效益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可延伸审计设计、监理、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征迁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经济活动。

审计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经济性。

审查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工程建设成本的节约性和建设资金筹集成本与使用成本的节约性。

(二)效率性。

审查项目建设与其所用的资源(如土地、建筑材料、机械、人工等)之间的关系。

(三)效果性。

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效果,是否取得预定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相关内容。

第八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一)国家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二)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三)政府确定的项目建设单位部门职责和绩效目标;(四)政府或项目建设单位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五)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的部门预算相关材料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文件;(六)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的项目预算论证材料和项目验收报告;(七)政府年度财政收支决算和项目建设单位部门年度收支决算报告;(八)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办法及工作规范;(九)其他相关材料。

第九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绩效评价内容主要有:(一)项目交付使用前指标。

1.资金筹集。

主要反映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规、资金数额和到位时间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满足项目进度需要,可设置资金筹集合规性、资金到位率和及时性等指标。

2.资金使用。

主要反映与项目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否健全,项目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等关键制度和管理环节是否有效,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资金使用的效果性如何。

可设置财务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资金使用范围合规性、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资金支出合法性、提前(延期)还贷增减利息支出、建设投资增减额、是否存在无效投资和损失浪费现象等指标。

3.投资决策指标。

主要反映项目论证是否充分可行、项目立项设计和决策等环节是否规范,可设置项目科学性和可行性、投资决策程序规范性等指标。

4.是建设管理指标。

主要反映项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项目完成进度是否与预期(设计)目标一致,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建设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有无擅自增加建设内容等。

(二)项目交付使用后指标。

1.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尤其是竞争性投资项目,必须重视其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考核。

该项可设置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回收期及相关经济收入等指标。

二是社会效益指标。

可设置政策符合性、社会就业、社会人文、社会满意度和其他社会影响等指标。

三是环境效益指标。

可设置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环境质量、废弃物再利用等指标。

第十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内容与方法(一)审计内容审计内容总体上包括项目决策、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和投人运行五个阶段,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审计的类型确定侧重点。

1.在项目决策阶段,主要审查项目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的申请审批程序,审查有无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各个环节有无省略或遗漏;审查重要环节的论证研究是否充分和科学,编制深度是否达到要求等。

前期资料的审查应把握科学性,检查立项决策的科学、正确性,具体审查项目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全,深度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满足设计需要;项目决策、勘察、规划、设计各阶段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有效,能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投资,特别要重点分析设计变更是否合规。

2.在工程建设准备阶段,主要审查勘察设计单位资质、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设计文件是否齐全,勘察设计规模、设计标准是否符合初步设计批复的要求,是否合理;项目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和程序是否合规,拆迁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取得拆迁许可证;是否按规定缴纳各项前期费用;是否办理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对于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和房屋拆迁补偿等资金是否按规定支付等问题应重点关注。

3.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主要审查概算执行、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造价管理、工期管理等几方面,揭露因管理乱等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问题。

建设实施阶段是进行投资效益审计的重要关注点,该阶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投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审查建设项目管理应把握规范性,审查的重点环节和内容:一是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选择和材料采购供应环节,检查项目招投标是否按“公开、公正、公平”等原则进行,有无因“暗箱操作”、虚假招标、违法分包或层层转包谋取利益,虚假合同,垫资招标或压低造价等,造成损失浪费、质量隐患以及影响工期等问题;同时,将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与审计是否存在腐败行为结合起来,发现案件线索。

二是工程施工和质量环节,检查是否实施有效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建设监理制度,监理是否忠实履行职责,是否存在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质次价高等问题,工程建设是否按设计内容全部施工完成。

4.在竣工验收阶段,主要审查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项目验收是否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环境保护设施是否同时验收,工程是否按规定的比例预留了质保金等。

对公共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应把握经济性,审查重点:一是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和到位情况,分析建设资金的实际来源渠道、数额、到位时间是否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分析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有无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挪用、截留等违规违纪问题。

二是资金结算情况,将竣工决算审计应当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重点,审查工程造价和价款结算是否真实、合法,要重视资金拨付、结算中存在的异常现象。

通过审查项目的工程总量,对照最初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变更情况,核准工程的实际造价和各种税费的计提是否正确,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

5.在投入运行阶段,主要审查项目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内容。

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评价是对项目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评价。

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

(二)审计方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方法除可采用审阅、访谈、抽样调查、观察、分析、问题解析法、碰头会、绘制结构关系图等方法,还可以采用调查询问、调查问卷、拍摄照片、走访权威机构、专家访谈等方法。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可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比较法。

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2.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

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3.摊提计算法。

研究某项支出通过年度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即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

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4.最低成本法。

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比较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5.因素分析法。

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

6.历史动态比较法。

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的情况。

7.横向比较法。

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执行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8.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公众评判法)。

通过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发给一定数量人员填写,最后汇总分析各方意见进行评价判断。

9.数理模型法。

在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综合运用比较、因素分析和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预算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数理模型,利用开发的绩效评价软件系统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处置、评定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0.其它方法。

第十一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报告按照《徐州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试行)》要求撰写。

第十二条本指南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等未作规范,审计人员应参照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准则及《徐州市审计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