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办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
人民办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PPT课件
顺
新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乎 学习器物
世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界
之 潮 学习制度 流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1、背景(原因): (1)鸦战前,国势日衰,矛盾尖锐; (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妄自尊大,不能自拔; (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的 冲击加剧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 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顺乎世界之潮流”
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潮流是什么?
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充实了资本主义的 经济基础,使资本主义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世 界性潮流。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 改革,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废除了南方的奴隶 制度,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 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 道路。
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二、洋务派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李鸿章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
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 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 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 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个人经历
探究三 4、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 的消息。他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 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 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 是诏〉,设立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 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立 宪
看看谁的主张?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
——康有为
“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反映了林则徐一心为国家安危, 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无畏精神。
探究一
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①林则徐的主要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主持编纂《四洲志》、《华事夷言》。开启了向 西方学习的先河。
②魏源的主要思想: 编成《海国图志》,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的第一步。
导言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 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 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 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 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 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开始,这就使得资本 主义这一世界潮流更加势不可挡。“世界潮流浩 浩殇殇,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 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 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
掌握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的思想主张并了解他们 的思想和主张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知道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
3、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具体措施,初 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政
2、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 治
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制
3、全力策划新政
度
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君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主
谴责君主专制是大盗 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
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严复
探究二
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 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著名的政治改革 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 •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 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 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 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设译馆,翻译外国资料 ②主持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 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编译《华事夷言》,供抗英斗争参考;
林则徐 (1785—1850 年),福建侯 官(今福州)人
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林则徐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为: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就不会计 较个人的生死,又怎么能考虑对自己是 祸是福而选择逃避或追求呢。(反映了 什么?)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 在这里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2、兴起背景:
(1)民族资义初步发展; (2)民族资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4)19C90S,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