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顺乎世界之潮流自己用

顺乎世界之潮流自己用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以俄为师)
“西学东渐‛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林则徐、魏源“师 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制度
维新变法(君 主立宪) 辛亥革命(民主 共和)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 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 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 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全面吗?
《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 ··
口号,同时也是对千 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 战,迈出了近代向西 方学习的第一步。 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 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 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 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 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 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 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变亦变,不变亦变”·· ··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 “杀!!”·· ·· ··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解读片段一: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那个多事之秋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 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⑴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⑵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 《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 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 ……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 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 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 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 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 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 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 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 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 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 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 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 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 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教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昭示着洋务运动 的失败,同时也说明了地主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 局限性,使其无法引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 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 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 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 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 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 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 非不可制也。” “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 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 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填一填:
代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表 康有为 主 张 特点 借经学、孔子,宣传维新 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 政 治 证君主立宪制 制 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 度 历史发展的必然 : 君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 主 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立 宪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签订《马关条约》的情景
中国岌岌可危
解读片段二: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
1、文中“几个读书人” 指的是谁?代表了哪个 阶层的利益?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危亡 ……
2、“几个读书人” 为实现“变”,进行了哪些 “呼号”?
《戊戌政变记》 《饮冰室合集 专集》第一卷
二、突破中体,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①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 产阶级产生(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思想来源)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突破“器 (2)产生: 物”的限制,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3)代表: 王韬、郑观应 为康梁维新变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从____的爱国主义要求和____的利益出发,以 ______和______为武器,抨击_____和_____,反 主张: 思______。认为只有_____,建立_______,发展 ______走______,才能挽救_______,实现 _______和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 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 (5)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的成熟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
(2)背景: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社会: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⑶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对 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评价
(1)进步性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开一代 风气之先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 起点,对于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开始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 界,探索救国主张;中国人开始重视对西方兵器的研 究,涌现出一些新式兵器专家)。
(2)局限性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 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王朝 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 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在了人民群众 的对立面。
4、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 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指导了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顺乎世界之潮流”
冲击-嬗变-抉择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 起的作用。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 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 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 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 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2)读书人大多埋头在经书中寻章摘句,远离社会现实。 统治者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3)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满怀爱国热忱 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 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核心:面向现实,注重实效,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嬗变 抉择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 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 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 无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 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林则徐探求西方 翻译西书 刺探西事 ‛和 新知识,主要通过‚ ‚ ‛两个主要途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当时的中国 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以天朝大国自居,夜郎自大,闭目 塞听,愚昧无知而又固步自封,对外部 世界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不 愿与先进的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导致国 力越发衰微。
一、西学东渐 师夷制夷——“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 剧,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 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 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农耕文明的夕阳和工业文明的朝霞
田园牧歌
19世纪蒸汽机车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 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19世纪60年代,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洋务派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
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 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 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 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 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