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文章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重点探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建设问题。
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对三网融合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性展开具体讨论,最后分析了挑战、机遇以及应对策略。
希望通过文章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建设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标签: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化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互联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应用的普及化,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也促进了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变革;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知识、信息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也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之中,也应该认真研究三网融合的问题,推动广电事业向着更好、更快、更丰富的方向转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及时更精彩的节目。
1 概述我国在1997年的信息会议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属于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也是信息基础建设中重要的项目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 三网融合现状、问题、发展及作用所谓“三网”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就是指将三种网络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系统提升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水平;用专业术语来讲,即是把計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内容、服务形式熔于一炉,为其提供一体化的新形式,从而以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多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此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网融合概念复杂、包含内容繁杂、牵涉层面较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局面,比如,移动电视、云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电视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听广播、购买商品等。
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业务层面,各种新型的或花样翻新或引人关注的业务层出不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理念。
从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监管、网络建设、技术、运营与终端维护方面。
另一方面,从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至今,信息技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发展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与多领域之中,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有局部化的数字技术发展,逐渐在向着全系统化的数字化推进,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技术,正在使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的整体系统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变。
尤其是在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出现了无线电视的良好发展;到2016年初为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在进行着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效果惊人,可见范围非常广泛,“村村通”逐渐向着“网络电视”方向转向,比如,将前几年的固定电话线路改造成了网络线路,加上手机与网络线路的改造及联接,更好的推动了农村广播电视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而且,价格低廉,从现在的数据统计来看,每年只需200元,然后每月再向手机充值20元,也就是说,每年在网络电视上的花费总额预计可以达到440元,各地区略有差异,但平均值基本上保持在500元左右,推广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用户的反馈也极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另外,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通过信息化建设之后,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决策效率、水平都会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更能增加节目的全面性、准确性、实时性;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员工的整体素质需要一次真正的转变与提升,从传统的技术及规范转向技术型的管理规范与操作技能,所以,还要求对员工展开培训计划,增加技能训练与信息基础知识教育,以此提升整体行业内的员工素质,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水平、安全水平、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因为在广播电视信息化水平提升之后,必然要面对各种商业化的发展形式,而且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信息技术等,以此增加商机、扩展对外交流、介入到更大的市场,电视购物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信息化建设后的一个重要成果。
3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广播电视产业之中,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收、监管四大环节,分别对应着策划与生产、编排频道、广播电视或网络传送及销售再播出、通过信号传送至用户以及合法性、安全性的监控。
从节目制作机构来看,节目制作是广播电视业的主营业务,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制作机构拥有制作权、监督权,包括节目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
通过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的输出渠道变得更多样、市场空间更大、机遇更好,同时挑战也更大;反过来看,渠道的增加表明了节目制作在数量上、质量上存在缺失,因为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得出,节目数量多、质量好,渠道单一也会受到很大反响,并且能够更好的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能集中用户的注意力,提升收视率。
从当前来看,多渠道的播放在于扩大用户群,并未表明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仅仅是“一种酒,多杯装”的发展方式。
从节目播出机构来看,播出权是核心,也就是说垄断优势是天然赋予的;但是,经过新媒体的不断崛起,自媒体出现,传统的节目播出不断的向新兴媒体转移,互联网已经成了新时代中接受程度最高的群体,以近几年播出的电视节目来看,一方面走“伦理剧”路线,广泛的输出到地方,另一方面走“肥皂剧”、“悬疑”、“古装”等颠覆“三观”的剧种,向社会广大青年输出,还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播出的方式,但从整体上看播出节目,质量优良的过少、粗制滥造的过多,所以,虽有天然垄断优势,也得不到广泛的喜爱,因此播出机构就从形式上先进行三网融合,占据市场空间,增加运营方式,以缓解目前的困境,但最终问题依然在于节目与质量。
從节目传收机构来看,集中在有线、卫星、无线三方面,从目前转向来看,卫星电视在偏远地区覆盖率高,但也有电信网络公司进驻到农村区域进行网络化线路的尝试与推广,效果较佳;所以,广电有线传收机构想要占据商机,一方面需要增加不同的传送方式,另一方面应该增加合作,推动三网融合共同赢利。
从节目监管机构来看,适应三网融合新形势是目前监管机构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开放性、交融性、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三网融合背景之下,监管机构需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4 应对策略与方针首先,需要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素质培训、设立科研机构、增加安全管理;具体来看,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实际上是竞争压力增加的结果,同时也是技术整合、资源整合的一个过程,通过三网融合之后,电信网络资源、计算机互联网络资源、广播电视网络资源都可以得到科学配置与合理组织,并提升广电网络在各环节的水平,扩大销售渠道;由于这种融合与改革,造成了传统方式向技术方式的转型。
所以,需要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一些转变,比如,对传统方式的改进、增加信息管理、技术管理,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来完成;另一方面,需要招聘新的人才,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广电行业的“换血”,比如,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聘请评委、提拔社会精英作为主持人等,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再一个培训只是一个短期的迅速提升行为,还需要设立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究与应用,比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技术培训、知识培训机构部门,专门组织分层、分批的进行人才专业素质的培训;最主要的是在多元化、开放性的运营方式中,要求监管方面的水平提升,强化安全管理等,难度虽大,但却是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其次,在互联网电视的普及、网络音视频流量的迅猛增长的形势之下,三网融合也可以更好的加速广电网络的基础建设,所以,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机构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抓住机遇,趁热打铁,积极的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发展,以此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利用三网融合可以有效的推动管理体制、行业政策的改革,增加市场化的运作能力,延伸产业链的发展。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就推出了线下的新闻报与手机新闻报及网络观看平台等,逐渐构建起了初步的产业链。
再次,广播电视节目的重点在于节目,也就是说在节目的数量与质量上,需要一些创新,增加实质性的东西。
比如,生活类的节目、民间发明类的节目等,最突出的是中央二套推出的《舌间上的中国》,不但节目新颖、制作精良,也更好的带动了中国整个饮食行业的发展,与地方特色美食的极大推广,是有始以来最为成功的文化类推广节目,效果惊人。
由此可见,在广播电视行业内,最重要的推动核心内容的发展,即制作出数量与质量皆能取胜于市场的节目,增加受众,扩大影响力,以此提升收视效果。
另一方面,在节目的制作上要创新、求新与发展。
比如,在网络自媒体中,《一千零一夜》、《局部》、《听说》、《暴走大事件》等,都是受众多、效果非常好的节目,而且,在节目制作中,对时间的安排也很合理,摒弃了各大电视台中拉长时间,浪费资源的弊端,不但为听众、观众提供了真正的精神享受,同时,也用另一种视角解读当下事件与时代发展中的各种事物,所以说,广播电视的根本在于优良的节目,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混搭、技术上的应用、资源上的整合等;另外,在节目制作精良之后,自然可以将这些整合后的资源更好的利用,以此,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大力发展。
5 结束语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搞好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先要以国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社会稳定为前提,然后积极的应对社会与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主流媒体中,以信息化、技术化、网络化带动自身的全速发展,扩大影响力,然后在为群众传播健康信息的同时,做好舆论监督与引导,争取为实现我国伟大的中国复兴之梦提供精神支持、精神引导,从而有利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信息产业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1]方惠华.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及创新发展的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5(9).[2]于晶.关于广播电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11).[3]李吉孟.对新时期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4(18).[4]徐凤仙.加强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3(12).[5]柳婷.浅谈当前环境下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17).[6]常建平.新媒体下广播电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经贸,2013(14).[7]林凤.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档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