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五)青铜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五)青铜器

黑彩 显色元素是铁(Fe)和锰(Mn),显色物相为 Fe3O4 和 Mn2O4其矿物
以磁铁矿与黑锰矿为主;
棕色 棕彩与黑彩的化学成分相同,但锰的含量低于黑彩.铁的含量高 于黑彩,可能是在黑彩颜料中搀和了红粘土;
白色 显色物为较纯的石英粉末、石膏或方解石;
采集到矿物颜料后.要经过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将颜料矿物砸 碎.然后需研成细粉末,越细的颜料附着力越好。将研成的细末用水调 和成颜料浆或调成混合颜料。
赭石(赤铁矿的风 化物)三方晶系赤 铁矿 Haematitum, 化学成分:Fe2O3
磁铁矿, 化学成分: Fe3O4,晶体属等轴 晶系的氧化物矿物。 因为它具有磁性,中 国古代又称为慈石、 磁石、玄石。
方解石化学成分为Ca[CO3],晶体属三方晶系
的碳酸盐矿物。集合体多呈粒状、块状、钟乳状、 纤维状及晶簇状等。通常为无色、乳白色,含杂 质则染成各种颜色,有时具晕色,其中无色透明 的晶体称冰洲石,玻璃光泽。摩氏硬度3,比重 2.6-2.9,三组完全菱面体解理,故名方解石,性 脆。
石镰(裴李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
新疆拜城惊现新石器时期石器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
彩陶上鱼纹的演变过程
城子崖(龙山文化
遗址)出土的黑陶 艺术品蛋壳杯杯壁 只有0.5毫米厚,重 量只有50克左右, 是黑陶中的极品。
关于古代彩陶
1、彩陶的制作程序 烧制原始土陶器皿 → 打磨光滑 → 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 → 入窑烧制;
古籍中的记载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 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 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 处曰鼎湖。”
•《汉书.郊祀志》说:“黄帝作宝鼎三, 象天、地、人。”
古籍中的记载
• 战国末年的著作《世本》和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说:“神 农之臣蚩尤以铜制造戈、戟、矛等兵器,因而威震天下。” 由于蚩尤与皇帝势均力敌,“皇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
中华第一刀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 物,发现于甘肃省 东乡族自治县林家 村距今约5000年左 右的马家窑文化遗 址。它的含锡量在6 %~10%之间,已 达到青铜所要求的 合金比例。刀长 12.5厘米、宽 2.4厘米。
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 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 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 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
器 物 篇
青 铜 器
莽莽宇宙,幽幽乾坤, 浩浩江河,绵绵山岳。
我们居住的地球大约有四十五 亿年的历史,根据地质年代的划分 方法,共分为五个时代,即太古代、 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的祖先出现于新生代第三纪的后期, 而人类的进化大部分是在第四纪。
代 新生代

第四 纪
第三 纪

全新世 近代 晚期
无窑烧陶温度:700—900℃;有窑烧陶 温度:950—1100℃。
有窑烧陶方法和高温给人类冶炼 青铜制作青铜器创造了条件
4、关于彩陶彩绘的颜料 彩陶颜料使用的是天然矿 石。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 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而不分解,仍能保持原 有颜色。
红彩 显色元素为铁(Fe),显色物相为氧化铁(Fe2O3 );大自然中 的矿物:赭石(赤铁矿的风化物);
人类使用自然铜的时间很早,距今约10000年 前西亚伊拉克的扎威·彻米,即存在用自然铜 做的装饰品。1973年,我国陕西姜寨仰韶文 化遗址,出土过含锌黄铜残片及圆管,时代距 今约6700年,那是用原始冶炼方法,由铜锌 矿石熔化而做。
锡质软有延展性、化学性质稳定,抗腐蚀、 易熔,摩擦系数小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 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 锡5%,其硬度就提高 为 68度;加锡10%, 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 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 提高。
云南省元谋县上那 蚌村
两颗猿人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 化石
发掘时间 1965年5月
蓝田人 北京人 丁村人
距 今 80 ~ 60 万年 距 今 40 ~ 50 万年
距 今 15 ~ 10 万年
陕西省蓝田县城东 的九间房公王岭和 城西北的泄湖陈家 窝两个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西襄汾丁村一带
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
1975年
马厂文 化遗址
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
前2680~2355年
青铜残刀
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 处以上。 甘肃、青海地区的大地湾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湖北的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浙江宁绍平原的河 姆渡文化,内蒙古东部和辽西的红山文化,云南、西藏的新石器文化等
不作色陶器、彩陶。许多不同种 类的石器和骨器、谷物。房屋遗 址发现400多处,半地穴及地面营 造建筑等。主要从事农业,兼作 采集和渔猎,
1921 年 起
龙山 文化
u 山东龙山文化:山东 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
u 河南龙山文化,分布 在豫西、豫北、豫东等 地区,
u 陕西龙山文化,主要 分布泾河、渭河流域,
石 器 的 制 作 方 法
遗址名称
青铜器出现前的中国历史简表(新石器时代)
发掘和分布地址
所处年代
发掘物
发掘时 间
仰韶 文化
初发掘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 村,现发现以黄河中游为中 心几遍于华北各地区,共发 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 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 州大河村等十余处
前5000年~3000年
上述传说中如“黄帝铸鼎就是 铸造铜器,涉及中国青铜冶铸技 术及青铜文化的起源。有关这方 面的传说虽不能尽信,但结合当 今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些应是当 时真实情况的反映
中国铜6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碳14测定为距今6060余 年)中发现一个铜片,经化验,含有大量的铜、锌和镍,当时 由于考古工作者对这问题还不了解,未曾发表。
黑锰矿 錳的氧化物礦物 (Mn2O4),四方晶系,通 常为粒状集合体。半金 属光泽。硬度5.5,比重 4.84。黑锰矿由内生作 用或变质作用而形成, 亦是炼锰的矿物原料之 一。
5、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 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 途。
6、彩陶中的一些类型从形制到用处都与后期出现的青铜器 十分相似,这表明一个有连续历史的民族,必然有连续的 艺术传承。
✓鼎盛期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
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500~1600 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
✓转变期 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
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 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 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 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 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 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 二、举世无双的。
白云翔 在“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一文中根据迄今发现的早期铜器, 结合有关冶金史学的研究成果,从考古学上对中国早期铜器及中国青铜器起源的有关 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的结论是:
1、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独立起源的,但起源地 并非一处,而是分别起源于以甘肃和青海一带为 中心的西北地区、以陕西省东部和河南省中西部 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2、中国早期冶铜术的发展道路是先黄铜、青铜 等原始铜合金和红铜的冶炼并举,经过红铜阶段 的发展,最后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青铜冶铸技术;
3、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 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
1953 年 、 1954 年和1976
山顶洞 人
距今约1.8万 年
北京市周口店龙骨 山北京人遗址顶部 的山顶洞
三个成年男女完整的头盖骨和残骨。骨针、 穿孔的骨坠、鱼骨、牙饰、石珠串联而成的 “项链”,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 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
1930年
注: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 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 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 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 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 及丰富的用火遗迹
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在石器中, 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
1963
1921 ~ 1966 年 历次发掘
在遥远的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的时期,是 “以石为兵”,用来砍伐树木,建造宫室;黄帝时 期,是“以玉(可以理解为磨制精细的石器)为兵”,用以伐 木和建房凿地;夏禹时期,“以铜为兵”,决江导 河,兴修水利;到春秋战国之际的当时,才又“作 铁兵”,威服三军。
这里所描述的由石而铜而铁的递变过程,和历史上从石器到铜器 再到铁器的发展过程,是基本符合的。只是《越绝书》风胡子的话比 欧洲考古学提出这三个蝉联时代的概念,要早两干多年。
• 1973年,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碳测定为距今5970年) 中,又发现了一个铜片,经化验测定为铜65%、锌25%、锡2 %、铅6%(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此数据承半坡博物馆见告)。
•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刀,碳14 测定(公元前2575~2500,树轮校正前3100~3010)
更新世 中期 早期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距今年代 (万年)
1 13 70 180 500 2400 3500 5500 6500
人类进化中的三个里程碑 ☻爬行到直立 ☻取火和用火 ☻使用和制作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