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三个问题: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二、长期执政后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三、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如何?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1962年缅甸军队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到2010年多党制选举,军政权执政近40年。

为什么缅甸会建立军政权?军政权为什么能长期执政?一)军政权建立的原因1948年缅甸与英国和平谈判而获得独立。

独立后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权☐许多国家发生军事政变的共同原因:政府不能有效地领导和控制军队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生存危机☐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合法性程序合法性:选举(P188、220)魅力合法性:独立运动领导人昂山、吴努等☐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运动)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显然议会民主制政府未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受到较大威胁,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民众,尤其是军队精英的极大不满。

☐结论:西方式议会民主制本就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缅甸缺乏生长的基础,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缺乏有效性更是雪上加霜。

缺乏有效性是军队不满政府并举行政变的主要原因。

(二)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军政权: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1.1962-1974年军政权(直接统治)2.政府体制: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体制,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拥有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

建立各级“革命军事委员会”体系3.政党制度: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4.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国有化、工业化、自力更生)5.确立“缅甸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意识形态a)缅甸式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p189)b)缅甸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p189)2. 1974-1988军政权(间接统治)☐立宪:1974年,通过新宪法。

废除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一党制: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纲领党为唯一合法的具有领导地位的政党☐单一制:一院制“人民议会”☐政府体制:军政府权力移交给“人民议会”;奈温等高级军官脱去军装,当选为总统,兼任总理,各级军官与退役军官担任官职☐非竞争性的定期选举(通过以上设制,军政权“还政于民”,转型为民选政府吗?)结论:政府施政,但军人控制各级政府机构,军人控制社会主义纲领党,而社会主义纲领党则控制同级的“人民委员会”,实质还是军人统治、3.1988-的军政权(直接统治)☐直接统治回归的原因:1988年的政治危机1988年骚乱的原因✓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反对一党专制和奈温的独裁骚乱对军政权的冲击✓政权不稳:奈温辞去党政职务;继任的盛仑也辞职;文人貌貌接任,宣布将结束一党制、举行多党选举✓民主势力兴起:昂山素季和反政府政党“争取全国民主联盟”资料:昂山素季☐昂山素季(台湾译为翁山苏姬,港澳译为昂山素姬,马新译为昂山舒吉),1945年6月19日生于缅甸仰光,是缅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但现被缅甸军政府软禁于其寓所中。

1990年她获得萨哈罗夫奖,翌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昂山素姬,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

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遇刺身亡,她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为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后留校任职,并任职于联合国、不丹外交部等处,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1972年,昂山素姬与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结婚。

在婚后的头15年生活中,她在牛津照顾家庭,生养孩子,静静地过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

她甚至回避对吴奈温的谴责,不展示任何直接卷入缅甸政治的迹象。

☐1988年3月,昂山素姬回国探望中风的母亲,正值缅甸发起反抗军政权的游行示威,各种势力要求她出来领导民主运动。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姬组建了自己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民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

☐军人直接统治的重建:☐最高权力组织为军队组织。

1988年9月,军队政变,废除1974年宪法,成立军人直接统治的“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恢委会”)。

1997年11月,“恢委会”改组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发委”),“和发委”主要由三军司令和地方军区司令组成。

“和发委”下设委员会,分别协调和监督政府机构。

“和发委”分为四级组织。

☐军队掌握行政权。

内阁成员由“和发委”任命,主要由现役高级军官和退役军官担任。

☐经济转型:新一代的军人领袖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开放”经济政策;☐预备立宪军政权长期执政的原因☐军政权的执政能力:☐暴力或强制力(强迫民众服从的能力)☐军队、执政党、政府☐合法化能力(汲取民众自愿服从的能力):☐绩效(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第二个问题: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缅甸总理登盛今年2月3日呼吁联合国致力于解除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制裁,以使缅甸经济能够正常发展,政局保持稳定。

军政府统治下尽管局势稳定,但却暗藏种族动荡的危险1988年来反军政府的民主运动。

军政府长期软禁昂山素季,反而增加了昂山素季的道德光环。

☐僧侣在缅甸有较高地位,连军政府都不敢怠慢☐2007年缅甸“藏红花革命”☐The saffron revolution☐原因一:国内外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压力,促使军政府必须做出回应☐原因二:军政府有信心控制大选后权力移交的风险☐精心准备,确保大选支持军队的政党获胜☐制宪确保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候选人最多政党为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有1112名各级议会候选人。

☐巩发党是由1993年成立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巩协)演变而来,缅甸领导人都曾是巩协的名誉主席。

巩发党中央执委多数是现任政府部长。

分析人士认为,巩发党具有执政资源优势,候选人又多,取得最多议会席位悬念不大。

☐巩发党最大竞争对手是有广泛组织基础的老牌政党———民族团结党。

该党由原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在失去执政地位后于1988年改组而成。

本次大选该党提名了近1000名各级议会候选人☐候选人数占第三位的是全国民主力量党,有约160名各级议会候选人。

该党是今年新成立的政党,是由一批从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分裂出来的、由原民盟中央执委组织的政党。

☐作为民主路线图的第五步,大选过程是不是民主的?☐大选是民主公正的,还是一个“秀”?☐英美斥选举不公☐“缅甸反对派指责军政府操控选举”☐“缅甸将举办大选拒绝外媒和观察员入境”☐人物周刊:军政府公布了选举法和政党组织法,你觉得是否公平合理?☐吴觉敏:如果从西方民主的游戏规则来看,当然不公平、不合理,不但军政府不选就占据了25%的席次,同时,给予其他政党登记参选的时间如此之短,颇有突然袭击的味道。

但是,从僵持了几十年的政治死局来讲,这又是进步。

有选举,军政府的统治就有了结束的可能,而不穿军装的政府,总比拿着枪的军人执政好。

☐或许大选民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缅甸大选开辟了政治变革的道路☐三、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如何?迅速的民主转型模式印度尼西亚模式后印度尼西亚模式第一种走向:迅速的民主转型“曼德拉效应” :极短的时间内带来翻天覆地的政局变化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总书记昂山素季14日发表其获释后的首次演讲。

她宣称将继续为缅甸的法治而奋斗,并希望同缅甸领导人直接对话。

缅甸不可能有“曼德拉效应”:昂山已经被边缘化,军政府不视为威胁才释放。

就是否抵制大选,民盟就已经出现分裂,力量大为削弱,并且在新政府的威逼利诱下还有可能进一步分化;民盟还未合法化,新政府视情况可以取缔之☐第二种走向:印度尼西亚模式“可控的民主”:一方面是民主的程序要件:多党选举;另一方面是民主的价值要件:缅甸式价值观:四个国家目标,以及威权的制度性控制:军队发挥政治领导作用。

新宪法规定,缅甸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但是三军总司令则为缅甸各种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新宪法还规定,军队将继续在国家政治方面发挥作用,并在各级议会中拥有由三军总司令提名、非选举产生的25%军人议员席位。

《缅甸新光报》载缅甸总理吴登盛发言:选举使缅甸过渡到一个人民渴望的有纪律的民主体制要件:强人、军队精英团结、军队支持的政党一党独大、政府的绩效合法性较强;外部支持力较强第三种走向:后印度尼西亚模式“渐进民主转型模式”人们设想“军政府将自身视为一个要求逐步向民主转型的过渡或看守政府”,如苏哈托政权后的民主化要件:合法性危机,民众不满增强;反对党势力崛起,缺乏强人,军队精英分裂;外部促变压力增强。

结论:综合考虑缅甸的基本政治经济问题、国内政治势力的关系、国外影响三个因素,可以认为:缅甸军队的作用不可替代、亲军方政党势力强大、缅甸政府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因此大选后缅甸政权可能将重演印度尼西亚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