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

第3章 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

间距 一、二级 10 12 14 三 级 12 14 16
表3-1
四 级 14 16 18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 四 级 级
在执行3-1规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 两座相邻建筑,较高的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 相邻两座建筑物,较低一座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顶不设天窗,屋顶 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h,且相邻较低一面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 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3.5m
注:1.储罐的防火间距应从距建筑物最近的储罐外壁算起; 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如直埋时.本表的防火间距可减少50%
(6)高层建筑与丙类以下厂房、库房、煤气调压站、液化石油气气化站、 混气站和城市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瓶库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4。 (7)高层医院等的液体储罐总容量不超过3m3时,储罐间可一面贴邻所属 高层建筑外墙建造,但应采用防火墙隔开,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
(4)规模较大的封闭式商业街、购物中心、游乐场所等,进入 院内的消防车道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且院内道路宽度不应小 于6m。
1.2 1.3
消防水源地的消防车道 尽头式回车场
对于设在高层建筑附近的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如,江、河、湖、水 渠等)应设消防车道。 一般情况下回车场的面积应不小于15m×15m;对于大型消防车,回车 场不宜小于18m×18m。
表3-2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11 7 四级 14 9 9 6
高层建筑 裙 房
9 6
注: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 当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部分的外缘算起。
图3-2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示意
(2)如外墙材料为不燃烧且耐火2h以上,墙上开口部位用甲级防火门、 窗或防火卷帘。这样,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4m。 (3)两座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多层民用 建筑相邻,当较低一座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不低于 1h,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 于4m,如图3-3所示。
• 改变建筑物内的生产或使用性质,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火灾 危险性;改变房屋部分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 级。 • 调整生产厂房的部分工艺流程和库房储存物品的数量;调 整部分构件的耐火性能和燃烧性能。 • 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成有防火能力的墙,如开设门窗 ,应采取防火门窗。 • 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的影响新 建建筑物安全的相邻的原有建筑物。 • 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等。
表3-7
满载重量 2900 11000 12500 26325 31500 14100 5500 13315 13500 1800 2600 17286 2600 33000 2630 2700 9600 11095
续上表
PM40ZP PM55 PM60ZP PM80,PM85 11500 14100 1900 18525 26000 9210 14500 94100 300 火场供应消 防车 消防通讯指 挥车 CX10 FXZ25 FXZ25A FXZ10 XXFZM10 XXFZM12 TQXZ20 QXZ16 3230 2160 2470 2200 3864 5300 5020 4095
图3-3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示意图
(4)两座高层建筑或高 层建筑与不低于二级 耐火等级的单层,多 层民用建筑相邻,当 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 墙或比相邻较低一座 建筑屋面高度在 15.00m及以下范围内 的墙为不开设门、窗 洞口的防火墙时,其 防火间距可不限。
图3-4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示意图
(5)对于供高层建筑使用的燃油锅炉房的燃油以及科研、通讯、医疗等多功能高层 建筑所需的少量化学易燃品、可燃气体等,根据国内外火灾爆炸事故的经验教训, 其防火间距如表3-3所示。 高层民用建筑与小型的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 气体储罐和化学易燃物品库房的防火间距 表3-3
1.1.1城市规划对总平面布局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部分大中城市在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分区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又分为城市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如图:
总平面布置主要是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
返回目录
1.2 确定防火间距的基本原则 考虑热辐射的作用。 考虑灭火作战的实际需要。 有利于节约用地。 防火间距的计算 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 出的可燃构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如为储罐或堆场 ,则应从储罐外壁或堆场的堆垛外缘算起。 其它 两座相邻建筑较高的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图3-6 消防车道示意图 (a)环形消防车道;(b)沿建筑长边设置消防 车道 返回目录
(2)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示意
(2)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宜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环行车道。
图3-7 总平面环形消防车道示意
1.1 消防通道
(1)对于一些使用功能多、面积大、建筑长度大的建筑, 如U形、L形、口形建筑,当其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 超过220m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进入后院的 消防车道。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其净高与净宽不应小于4m; 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
2 建筑防火间距标准 2.1 多层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
建筑起火后,其内部火势在热对流和热辐射作用下快速蔓 延,建筑外部因强势的热辐射作用对周围建筑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的规定,多层民 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1的要求。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
返回目录
1
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总平面防火设计
2
日本新宿中心大厦总平面防火设计
3 总平面防火设计图例
图3-17 深圳某高层总平面示意
图3-18 武汉某酒店总平面示意
图3-19
武汉某高层总平面示意
间距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 四 级 级 10 12 14 12 14 16 一、二级 三 级
表3-5
四 级 14 16 18
2.4 汽车库防火间距
车库之间以及车库与除甲类物品的库房外的其他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表 3- 6
防火间距(m)
车库名称 和耐火等级 汽车库、 修车库 一、二级 三 级 停车场
• 相邻两座建筑物,较低一座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 的开口部位设有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加水幕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 但不应小于3.5m • 两座建筑物相邻两面的外墙为非燃烧体,如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当每面 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5%,且门窗洞口不正对 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按表3-1的数值减小25% • 数座一、二级耐火等级且不超过6层的住宅,如果占地面积的总和不超过 2500m2时,可以成组布置,如图3-1所示。组内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 小于4m,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仍按表3-1的规定执行。 民用建筑距甲乙类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重要的公共建筑距甲乙 类厂房不应小于50m。
图3-1 住宅成组布置防火间距示意
2.2
高层建筑防火间距
(1)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年版)规定,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如表3-2及图3-2所示。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它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
其它民用建筑 建筑类别 高层建筑 (一、二级) 13 9 裙 房
1.1.1.1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包括:用地界线、适建范围、建筑控制界限、建筑间距 、日照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用地交通出入 口方位、绿地率、道路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 ⑴用地界线:指一建设项目的全部用地范围。它的作用在于严 格控制各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范围。 ⑵适建范围:指用地范围内建设项目所允许的功能。规定了该 用地范围内今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该用地范围土地的用途 。
图3-11 消防车回车场示意
2 消防车操作空间
图3-12 消防车工作空间示意
(a)斜坡;(b)电灯或电线杆;(c)突出物;(d)裙式建筑
图3-13 消防车与建筑之间的宽度
各种消防车的满载总重量(kg)
名称 型号 SG65, SG65A SHX5350 GXFSG160 CG60 SG120 SG40 SG55 SG60 SG170 水罐车 SG35ZP SG80 SG85 SG70 SP30 EQ144 SP36 EQ153-F SG110 SG35GD 满载重量 17280 35300 17000 26000 13320 14500 14100 31200 9365 19000 18525 13260 9210 5000 9700 5500 26450 11000 举高喷射消 防车 登高平台车 干粉车 干粉、泡沫 联用 消防车 供水车 泡沫车 名称 型号 CPP181 PM35GD PM50ZD GS140ZP GS150ZP GS150P 东风144 GS70 GS1802P GF30 GF60 PF45 PF110 CDZ53 CDZ40 CDZ32 CDZ20 CJQ25
高层民用建筑与厂房、库房、调压站等的防火间距 表3-4
注:液化石油气气化站、混气站的储罐,其单罐的容积不宜超过10m3。
2.3
工业建筑防火间距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乙、丙、丁、戊类厂房 与库房的防火间距要求是相同的,不应小于表3-5的规定。
厂房与库房(乙、丙、丁、戊类)的防火间距 耐火等级
泡沫车
PM120 PM35ZP PM35GD PP30 EQ140
第3节﹡ 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举例
建筑总平面 设计时,首先要 弄清建设用地及 周围环境有关情 况。其次要根据 规划要求合理确 定建筑红线。第 三,根据建筑性 质、层数,合理 确定建筑体量、 位置及建筑物之 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