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作者赋予北京胡同哪些文化内涵?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文化形态) 2、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但过往不多。 (人际观念)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物质生活) 4、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 (人际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生字注音
胡同(tò ng)
檩(lǐn)
约鸡蛋(yāo)
镊(niè )
噌(cēng)
挪(nuó )
腌(yān)
当差(chāi) 拴(shuān)
伺候(cì · hou)
) 庠(xiá ng) 摞(luò
虾蟆(háng)
低徊(huí )
• 老北京——胡同、四合院
关于“胡同”
第三种说法:是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 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 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 意。 • 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 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 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 毛”,并非夸张。 • “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 构成北京特色。
汪 曾 祺
胡同文化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生字注音
走进胡同 了解胡同 告别胡同
资料1 资料2
思考讨论 各段中心
内容要点
资料3
导入正题
• • • •
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建筑
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 ——胡同、四合院

学习目标
• 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并由此产生对中 国文化博大精深、兴衰存亡的随想。 • 训练自己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 体味文章清新流畅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语 言风格。
结合课文中‚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谈谈‚忍‛的消极意义?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
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 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 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 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
林语堂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
比较宽大的胡同
四合院俯视图
四合院的宅门
门 墩

影壁
四合院门前上马石
“胡同”的来源
第一种说法是: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 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 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 人讹叫成了“胡同”。
第二种说法是 :“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 其发音为“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 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 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忽洞”音变为“胡同”。
,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 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请问文章的前五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不可以。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 观念建造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又反过来 制约和支配人们的生活思想,二者密不 可分。从文章来说,有了北京的“方方 正正”和“胡同”这两部分,“胡同文 化”这一部分才有了依托。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 现代作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 系。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先后曾任 《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 学》编辑,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 为北京京剧院)任编辑。主要作品有小说 《受戒》、《大淖(nào)记事》,京剧 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评论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他那种清秀 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 文坛的普遍赞誉。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 感情?
1、佩服与调侃: “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怀旧: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 再见吧,胡同。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在无可奈何之中, 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阅读、思考、讨论

•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划分文章的层次 结构。 • 作者从哪段开始介绍北京胡同文化?他 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 文章前五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作者在文章中对北京胡同文化及其衰落 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各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 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 同数不清。 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 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各段的中心句
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十至十二段:北京胡同文化精义是“忍”。
第十三段: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平淡朴素、口语化: 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地根儿”房子 就不太好 舍不得“挪窝儿” 2、典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毫无生气 使人怅望低徊 本文语言有的朴素,有的典雅,二者互 相结合,充满生活气息,既亲切,又富有表 现力。
第十五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至第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二部分(第6至第12段)介绍北京胡同
文化。
第三部分(第13至第15段)作者的感慨。
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 上文的“胡同”过渡到下文的“胡同 文化”。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 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 化形态”这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 兼有两方面的意思,更加全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