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育叙事在六年级教学过程中 , 根据学生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鼓励的目光、激励的手段,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这样的例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 290 公顷,其中水陆面积是陆地面积的 3 倍,颐和园的水陆面积和陆地面积各是多少 ?”我提出的要求是,先用线段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线段找出等量关系,最后再列方程,检验。
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大多数的学生借助线段图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但是在最后检验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只检验了一步,即只检验了“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 290 公顷”。
于是我提示学生仔细再看看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并告诉学生我们所求出来的结果必须符合我们题中所有的已知条件 .学生通过再次阅读题目,知道了还有一个已知条件没有检验,即“水陆面积是陆地面积的 3 倍”,于是学生用最后水陆面积除以陆地面积,得到了 3 倍。
最后,学生明白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检验时,必须把全部的已知条件都得检验。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发现规律解决一些实践问题。
先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看看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再用三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看看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
用四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当正方体增加到 5,6 个时,学生猜想,表面积如何变化 ?学生互相交流得到,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有关,并且,通过 2 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 减少了 2×(2 -1) 个面的面积。
3 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减少了 2×(3 -1) 个面的面积 4 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减少了 2×(4 -1) 个面的面积。
最后得出 n 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减少了 2×(n -1) 个面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拼长方体,猜想最后得出所要的规律,并且还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相同的多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时,不变的是体积,变了的是表面积。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出最重要的规律。
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
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其美的因素。
就连数学家罗素也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 ,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数学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发现。
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代数式、几何图形之间,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寻求数学的“形态美”。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地使用好教材,维护神秘的数学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是巨大,当学生引起对某一数学现象突发奇想时,要积极鼓励,不要简单地认为那是想入非非,或许他有着独特的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那样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了。
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尤其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要始终认认真真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丰富,只能靠黑板、粉笔、多媒体来开展教学的环境,这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然而最近我的一次连续性实验,却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效果。
那天在学习《比的应用》时,我尝试着在班里展开竞赛,学习解题方法、解题步骤、解题格式、解题思想等各方面,只要做得出色,都可以得分,类似现在流行的益智互动类电视节目,最后算出总分,宣布赢得比赛的小组,胜出的小组可以得到老师用的五角星。
第一次比赛后,我觉得效果不错,随口说了下一课我们继续比赛,谁知孩子们兴致勃勃,没有赢的小组争相说下一次一定要获胜。
于是我在学习后面的 3 节内容时,都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说实话,我也没有偏向于哪个组,巧的是,四节课下来,正好每个组都胜出了一次。
我曾担心哪个组实力太强,会连续赢,这样会使得别的小组失去信心,那我的“好方法”也就落空了。
可喜的是,不需要我的“暗箱操作”,孩子居然能打成平手,我也他高。
当然,的比肯定也存在着,我想,我将的和探索,在不断的同,多去反思,争取能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堂效率走出一条不的路子。
只是在六年教学平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希望在里与各位老共勉。
一、工作是种事有人常常:“开始上班把工作当事,随着推移成了,最后成了副,工作没有情。
” 然我从 19xx 年上班至今也已 22 年了,但我始守着份信念,把它作自己价的体,努力呵,它作自己的事去待,努力保持自己的那份情。
二、工作是种技巧“ 造性地使用教材” 于我来是最拿手的活:1、六年《混合运算》上我增了“数学部”,把本班学生所出的算差一一列出来,全班学生都来当“医生”,找“病因”,行“小会”,然后“ 症下”,效果很好。
2、在学《称形》,我把学生熟的生活用品搬堂,如:中国剪、各国国旗、京、一至六年所学的形、字母⋯⋯引学生察些形,体会称形无不在 ;3、在学《折》,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天气中的气温行,学新根据化出表,既培养了学生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极情感,同使知的掌握程极主、切合,增了学生极入世的社会情感。
4、在学《柱体的表面和体》,他利用卜、笋等食物学生演示,拆分,每位学生都掌握柱体的表面和体的计算及实际运用。
尤其是计算半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时,用萝卜做成圆柱体进行拆分和演示,在计算压路机压过的面积和前进的路程时,我用学生带的竹筒进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方便,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 ;5、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和学生们进行真分数、假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转化,分数约分、通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等知识的比赛,师生互相出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6、在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 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7、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我结合讲解法,画线段图和运用“单位1、实际数量、分率”三者的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我就直接教他们用“单位1、实际数量、分率”三者的关系式来解答,同时是为了判断准单位1,我便总结“是、占、相当于后面的量,分率和的字前面的量”。
8、在教学解方程时我采取了用两边配平和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来解答,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己选择 ;9、在教学鸡兔同笼知识时,我选择了列表法、假设法、用方程解答,但我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喜欢用方程来解答,我便向学生介绍通常情况下设“脚”多的为 X,把两种量中数量多的归为“兔”,这样自然而然就好列方程和解答了 ; 应用生活现实,学有用的数学,我上课时要讲求实效性,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要注意反思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干着平凡的事,没做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业绩。
但我想:作为老师,只要我的学生因为有我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作为同事,只要我的同事因为有我感觉真好; 作为自己,只要觉得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我虽不年轻,在教育的岗位上还须不懈的努力!新课程标准提出 :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师: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分别是它们的表面积。
师:圆柱展开图怎样 ?圆柱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包括哪几部分 ?( 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圆柱展开图的情况。
)生:这个圆柱体展开后包含侧面、上下底底面,师: 那么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生:表面积应该是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之和。
师: 这些面积中你能求出哪些面的面积?不会的是什么 ?生:我能计算出上下底的面积。
生:只要量出底的半径就可以算出。
生: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底面直径都可以求出底面积。
生:上、下底底面积相等。
师:那侧面积怎么求吗 ?根据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知识,能不能想办法求出圆柱侧面积 ?生:它展开就是个长方形,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要是能知道它的长就好办。
师: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展开比较一下,合作交流 :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什么 ?生:长相当于底面的圆的周长。
师:是,我们可以求出长是多少 ?生:2 πr 或πd师: 侧面积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生:侧面积 =底面周长×高生:s 侧面积 =2πr ×h师: 圆柱表面积怎样求呢 ?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 ?生:圆柱表面积 =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生:s 圆柱表面积 =2πrh2 πr2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新知。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
在组织教学时,“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通过学生操作认识到:侧面展开的长方形图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圆周长,采用了边说边操作边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手、脑、口并用,真正体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掌握。
二、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建构新知。
教学时首先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关注了学生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圆柱展开图与圆柱的比较,发现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
另外我处理了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培养。
在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表面上是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这个“公式”来由的理解,真正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体验上建构了新知,掌握了新知。
从六年级平时教学观察,后进生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 ; 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 ; 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的能力差。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