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黄国萍1姚本先2(1池州学院教育系, 池州247000 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241000)摘要从内部结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三个维度研究大学生孤独感的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
有效抽取1502名大学生进行孤独感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的结构是一个包含内部结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复合体系,内部结构是一维的一般孤独感,纵向结构上包含短期孤独感与长期孤独感,横向结构上包含发展孤独感、生活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师情孤独感、爱情孤独感、友情孤独感、亲情孤独感等7个因子。
大学生孤独感的内部结构模型、横向结构模型和复合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可以用于测量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结构;维度;问卷编制分类号B844.21 引言孤独感已成为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强有力的危险影响因素(Cacioppo, Hawkley&Berntson, 2003),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状态(Adam, et al, 2011)。
孤独感对个体的影响呈“∩”形,在青年期达到顶峰(Pinquart&Sörensen, 2003)。
正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普遍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李萌,2013)。
关于孤独感的结构与维度,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他们往往把孤独感的产生限定在社会交往领域(Michela, Peplau&Weeks, 1982; Doane&Adam, 2010),并据此编制了各种孤独感测量工具。
Russell把孤独感视为单维度的情绪反应即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Vinceniz, 1987),并编制了测量一般孤独感的UCLA孤独量表(Russell, 1996)。
在UCLA孤独量表(第二版)的修订和使用过程中,Austin等人发现了孤独感的三因子模型:友情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和归属孤独感(Hojat, 1982; Austin, 1983; Mcwhirter&Benedict, 1990)。
Weiss把孤独分为两种类型: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Vincenzi和Grabosky设计了情绪——社交孤独感量表(ESLI)旨在区分Weiss所提出的两种孤独感类型。
Kenneth等编制的SELSA孤独感量表由亲情孤独、爱情孤独、社交孤独三个维度组成。
李艺敏等将孤独感的产生初步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把大学生孤独感分为社会孤独感、社交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并编制了测量问卷(李艺敏,*本研究得到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1SQRW149ZD)和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33)的资助。
作者简介:黄国萍,女,池州学院讲师,硕士,E-mail:yunmeng19792004@。
蒋艳菊,李新旺,2006)。
Perlman对孤独从时间上作了区分,认为孤独既可以是短期的、暂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特质性的(Gerson&Perlman, 1979)。
Young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Young&Rogers, 1998)。
Gierveld把孤独分成三维:强度、时程、情绪特征,设计了Rasch式孤独感量表(Gierveld&Tilburg, 2006)。
文化对孤独感有着重要影响,留学生体验到三种孤独,即社交孤独、情感孤独和文化孤独(Sawir, Marginson, Deumert, Nyland&Ramia, 2008)。
四十多年来,国内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但大多直接以国外的孤独感理论和测量工具为研究基础,而这些理论本身及测验结果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
目前,使用最广的UCLA 孤独量表只能测量一般孤独感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孤独感的状况,更无法揭示群体孤独感的共性和规律,对孤独感辅导也不能提供更为细致的数据支持。
整合国内外孤独感结构理论及研究成果,从内部结构(一般孤独感)、纵向结构(短期孤独感与长期孤独感)和横向结构三个方面初步构建大学生孤独感的理论结构。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实施交叉验证,探索并检验大学生孤独感的结构模型,以期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状况的测量工具,详细和直观的展示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大学生孤独感干预和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2.1 对象样本1:从安徽省某两所高校随机抽取150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50名,其中男生63人,女生87人。
抽取其中30人进行访谈。
样本2: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安徽省某大学的300名大学生进行小样本预测,有效被试250人,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38人。
样本3: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安徽两所大学的500名大学生进行初测,有效样本495人,其中男生210人,女生285人。
样本4:在五个省份的10所高校随机抽取170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50人,女生952人,专科生529人,本科生652人,研究生321人。
其中600人同时施测校标问卷,有效数据513份,其中男生248人,女生265人。
将1502人的施测样本随机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先用一部分(751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构建大学生孤独感的结构模型,然后用另一部分(751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所得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验证理论模型。
样本5:在正式施测样本中抽取10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两次施测间隔一个月,有效被试73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23人。
2.2 初测问卷的编制2.2.1 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开放式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项目:①在什么情景下,或发生什么事情时,你会感到孤独?②当你孤独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对样本1中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离线与在线两种形式对其中3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
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发现大学生孤独感在内容上主要涉及14大类:遭遇挫折和困难而无助;生活贫困与经济拮据;被误解或不被理解;失恋;失去亲人或好友;无事可干;无人陪伴;被老师批评;生活压力太大;被出卖或背叛;面临重要选择;遭遇失败;与别人(亲人、恋人、好朋友、同学)闹矛盾;被人忽略、冷落或遗忘。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境,如初到陌生环境、生病、夜深人静时,想家时和想到未来时等。
这些情况或情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而不仅仅是人际交往领域,而且与个体的社会需要与社会比较密切相关。
2.2.2 初测问卷的形成根据文献分析,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初步编制了77个项目的问卷。
每个项目按5级计分:1=从不如此,2=很少如此,3=有时如此,4=经常如此,5=总是如此。
每个项目按照两个时间维度(“最近两周”与“多年以来”)分别进行填写。
为了降低问卷的表面效度,施测时问卷标题改为“大学生活体验问卷”。
为了保证问卷内容的代表性和全面性,没有按照理论构想对项目进行删减,而是以此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某大学的300名大学生(样本2)进行小样本预测。
根据鉴别力指数D和高低分组的差异性系数进行项目分析,将D<0.20 的项目和差异显著性系数 p>0.05 的项目删除,再次寻求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并根据理论构想对问卷的维度和项目顺序略作调整,最后形成的大学生孤独感预测问卷由56个项目组成。
抽取两所大学的500名大学生(样本3)进行预测。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和项目分析理论并结合理论构想修正大学生孤独感的项目,形成包含30个项目的大学生孤独感初测问卷。
2.3 校标问卷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共20题,其中5个反向计分项目,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适用于大学生群体时α系数为0.94(Russell,Cutrona,1999),此次测量中α系数为0.87。
应用UCLA孤独量表考查自编问卷的效标效度。
2.4 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和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Amos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结果3.1 问卷得分情况短期友情孤独感10.00 50.00 24.46 7.66 27.5 短期生活孤独感10.00 50.00 25.51 7.61 30.3 短期社交孤独感10.00 50.00 23.19 7.65 20.8 短期亲情孤独感10.00 50.00 19.15 8.35 24.8 短期发展孤独感10.00 50.00 22.61 8.39 24.7 短期师情孤独感10.00 50.00 26.17 8.24 40.2 短期爱情孤独感10.00 50.00 30.55 9.85 64.5 短期孤独感总分10.00 44.67 24.20 5.28 24.4 长期友情孤独感10.00 50.00 23.14 7.36 20.5 长期生活孤独感10.00 50.00 24.17 6.93 32.4 长期社交孤独感10.00 50.00 22.65 7.26 18.3 长期亲情孤独感10.00 50.00 19.26 8.42 14.4 长期发展孤独感10.00 50.00 21.06 8.02 19.2 长期师情孤独感10.00 50.00 24.70 8.06 31.8 长期爱情孤独感10.00 50.00 29.89 9.33 63.0 长期孤独感总分10.00 44.33 23.24 5.20 10.5 孤独感总分10.00 44.50 23.72 5.00 10.7图1 大学生孤独感各因子得分图3.2 问卷效度分析3.2.1 项目区分度分析选取项目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以及“临界比率”(CR值)来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短期孤独感问卷中有5个项目的指数在0.32~0.40之间,其他83.3%项目指数均超过0.40;长期孤独感问卷中有7个项目的指数在0.31~0.40之间,有76.7%项目指数超过0.40。
30个项目的决断值在0.001水平上都达到了的显著性,项目的区分度非常理想。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样本4的第一部分样本进行初步的因子分析,30个项目在短期孤独感和长期孤独感两个时间维度上的因子负荷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短期孤独感和长期孤独感两个维度确实存在。
因此,分别对短期孤独感和长期孤独感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1)短期孤独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在短期孤独感维度的因子分析中,KMO系数0.89,球形检验χ2值6094.18(df=435,p<0.001),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斜交旋转进行因子分析,抽取出7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54.28%(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