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学生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和儿童的孤独感研究。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1]。
对于大学生而言,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
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应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临床康复》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aloneness)、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3]。
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认知加工理论(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
出于此原因,认知加工观被描述为孤独感的“差距观”,它在考察孤独感时,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注重孤独的个体怎样觉知和评价他/她的社交生活。
认知加工观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5]。
提倡孤独感“差距观”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估计既受以前社交关系史的影响,也受到对别人人际关系观察的影响。
两个有着客观上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社交状况的个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
其中一个可能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而另一个因为他/她觉知到在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与预期的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会体验到孤独感。
总之,尽管这两个理论所列举的孤独感概念有所不同,但总有三个重要的相同观点为一般学者尤其是社会需要理论者和认知加工理论者所提到。
首先,孤独感产生于个体社交关系中的未满足;其次,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从个体自己的角度才能加以判断;再次,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定义: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将孤独感作为一个复杂的维度加以理解的,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体验到。
深度的孤独感,会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的痛苦,以至于可能会转变为心理疾病对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较少。
孤独感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普遍的联系,它是抑郁的主要前兆———————————《心理科学进展》(一)人格许多学者都认为人格因素与孤独感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人格因素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人们对自身人际关系状况的知觉和评价,影响人们对自身处境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孤独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外向的大学生性格开朗,喜欢人际交往,生性乐观,善于宣泄情绪,从而不易产生负面情绪,即使有不愉快、紧张或担忧也会很快过去。
因此,他们给人的感觉常常是轻松愉快的,容易交往的。
而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社交退缩行为,他们常常局限等负于自己的狭小圈子里,不积极参加各种团体社交活动,限制了自己与人接触的机会,而且他们容易产生悲观面情绪,因而给人以难以接近的感觉。
另外,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情绪起伏不定,遇事容易激动、易产生焦虑等情绪,对人很苛刻,因此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所以总能比其他人体验到更深的孤独。
精神质倾向明显的人喜欢独处、隐居式生活,对抗权威,对人怀有敌意和攻击性,不近人情,缺乏同情心,与别人不友好,因而也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在学习之余抽出时间配合本次调查!这次调查是我们所要开展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的研究项目。
采用匿名填写方式,结果只做科研使用,因此您在回答问题时不必有任何顾虑。
请仔细阅读每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符合程度,在问卷上打勾,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按照您的实际情况回答。
在此由衷地感谢您的协助!基本信息:请你在符合的选项上打“√”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您的年级是: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5大五您的专业性质是:1文史类 2理工类 3艺术类 4、医学类您的恋爱状况:1曾经恋爱过2未恋爱过3正在恋爱中(若符合,请在相应的选项前打钩) □半年以内□半年——一年(包含一年)□一年——两年(包含两年)□两年以上您是否是独生子女:1.独生子女 2.非独生子女您的户籍是: 1.城市 2.农村您的生源地 1 省内 2 省外家庭状况: 1.离异 2.非离异家庭经济状况: 1.5000元以下/月 2.5000一10000元/月 3.一万至二万元/月 4.两万以上/月在校职务: 1.学生干部 2.非学生干部第一部分:测测你的孤独感从不1 很少2 有时3 一直41 *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2 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 )3 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4 你常感到寂寞吗?( )5 *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 )6 *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7 你常感到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8 你常感到你的兴趣和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9 *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0 *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1 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12 你常感到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13 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14 你常感到与别人开心了吗?()15 *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 )16 *你常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17 你常感到羞怯吗?()18 你常感到人们围着你但并不关心你吗?()19 *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20 *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问题前标有星号的题目:从不=4,偶尔=3,有时=2,经常=1。
剩下各题:从不=1,偶尔=2,有时=3,经常=4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将得分相加。
如果得分大于等于44,说明孤独感很强;如果得分低于28,说明孤独感很弱。
二、从无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很经常51 我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像陌生人()2 我从我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不能获得很多满足()3 我周围有不少人理解我的看法和信仰()4 没有任何人能在很长时间里让我感到亲密无间( )5 我有心上人(爱人、恋人、情人),他(她)能给我支持( )6 我属于朋友当中的一员( )7 有人可以与我相伴( )8 没有人与我保持使我感到相互理解的特殊关系( )9 我对于另一个人的感情能产生重大影响( )10 我没有特殊的爱情关系( ) 从无=1,偶尔=2,有时=3,经常=4,很经常=5,总均分为5-25分,评分高则孤独重。
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是重视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
骆光林等人所做的调查显示:在991名被调查者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1][1]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孤独(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
Lttitla Anne Peplau 和Daniel Perlnen(1982)对孤独特征的定义,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国外对孤独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Robest S-west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
然而,要给孤独下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定义却十分困难。
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孤独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
2国外早在70年代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孤独的概念如Weiss(1973)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感到与同辈人相疏远或被其拒绝,而且因在关系和相互活动中所出现的情感上饥渴,而产生的一种长期的、使人苦恼的的心理状态。
而Sermat (1978)则把孤独看成是一个想要有的与他己经有的朋友个数间的差异和在社交网络或关系方面的缺乏。
可以看出,这几种定义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如社交不足对个人孤独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个人的主观体验上来定义孤独,Jeny de Jong-Giereld把孤独界定为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1]而Shaver (1987)提出,孤独是“一种当自我意识觉察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破裂的信号时,所造成的总体上的常常是突发的情绪体验”。
尽管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很多,但国内对这一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因此对孤独所下的定义也十分有限。
朱自贤把孤独与孤独感分别定义,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
[2]此外,李传银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解释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3]这一观点综合了上述各个定义的特点,较为全面。
虽然国内外对孤独概念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所有概念都集中在四个关于孤独的基本假设: [4] 14第一,孤独源自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是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至少是部分主观的,并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和感觉,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
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三,孤独的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第四,孤独会促动个体自身努力去减轻孤独。